「009xx之亂」 專家警告:網紅誤導商品訊息問題最大

[ad_1]

▲現金示意照。(圖/記者陳筱惠攝)

文/黃崇哲

3月,隨著台灣股市攀升至2萬點的新高,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的申購掀起了一波熱潮。新聞中報導,許多投資者紛紛解除定存、抵押房產以參與這波被喻「009xx之亂」的ETF申購潮,使得上千億資金迅速湧入,需求甚至塞滿券商操作系統,導致部分券商不得不暫停受理申購。

面對此事件,《中央社》報導援引金管會官員的言論,指出由於ETF投資愈趨熱絡,為了防止網紅誤觸法規且誤導投資人,強化管理投信與網紅合作行銷的行為已刻不容緩。同時,金管會也呼籲投信投顧公會加強自律規範。然而,這樣的監管建議卻引起批評,認為「真正好的ETF,不需要限制那麼多,10元存股+月配息+8%高殖利率,大家有錢賺不好嗎?」

平心而論,在這波搶購潮中,「亂」的並不是解定存而歐印(All In)申購ETF的投資行為,畢竟哪裡有人哪裡去,本來就是資本市場,尤其是散戶大眾的投資現象。更重要的,能夠改變國人儲蓄模式,讓更多原本閒置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正是日本2014年實施個人儲蓄帳戶NISA制度最主要的目的。而今,經由此波ETF的搶購,用最快時間建構出了一筆台股穩定的力量,也是難得的正面效應。

只是,這波浪潮真正「亂」的是,當媒體或網紅用「600張月領逾4萬」這樣的新聞標題作為銷售語法,讓金融素養不足的投資人以為發現了一種新型金融產品,擔心自己跟不上潮流而不顧一切搶進這個陌生的商品市場。這樣對於產品本質的錯誤認知,才是這次的「亂」令人最為憂心的所在。

更值得注意的是,ETF的本質是透過分散投資風險,結合股票與基金的特性,提供投資者多元化的標的。相較於零股或共同基金投資,ETF應具有較低的波動性,更有助於投資者制定更為中長期的財務目標。

只是,若將季季配、月月配的配息所得視為ETF的最主要的投資目的,而忽略大盤短期震盪風險以及本金的持續累積重要性,那麼當大盤走勢反轉時,平準準備金的問題將直接引發ETF投資的風險。而這樣因為產品認知錯誤而導致投資者巨額損失的故事,在金融海嘯、TRF等事件中一再發生,卻也一再被遺忘。

就如同台灣市場過去儲蓄保單的發展經驗中,由於對產品本身應有屬性的定位錯誤,混淆了保單與定存的財務功能,導致多數儲蓄險保單在6年內解約可能面臨負報酬的結果。未來,這些高配息月配息的ETF,若只是盲目追求配息而忽略基金累積的本質目的,那麼在他日究竟還能兌現銷售宣傳中的誇大承諾,答案早已清楚的寫在那邊了。

正因為普惠金融的目的在於讓消費者能夠利用「有用」且「負擔得起」的金融商品,提升自身的財務福利水準,而ETF原本就可以被視為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的好工具。因為利用ETF可以讓小資族投資台積電等眾多公司,共享台灣在AI浪潮中的製造業紅利,同時減少零股交易單押個股的波動風險。然而,在金融素養仍有待提升的族群中,是否能夠避免受到不良行銷心態和宣傳語法的影響,以免成為被割韭菜的命運,這或許是在分析此次「亂」局中,各界最需要未雨綢繆的工作。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


標題:「009xx之亂」 專家警告:網紅誤導商品訊息問題最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