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jié姐jie,介似為嘛?(克制一下別讀出聲)

有人說,天津是一座魔法都市,因為每天有上萬的人在喊“結界”(即姐姐,在天津上到80歲高齡老太,下到18歲花季少女都可能會被喊“姐jié姐jie”)。

姐jié姐jie,介似為嘛?(克制一下別讀出聲) -

不少人一聽天津人說話就想樂,覺得天津話自帶搞笑“特效”,這除了跟天津話利落、鮮明的聲調和發音有關,還離不開天津風味的各種俏皮話和俗語諺語。同樣的話一經天津人的嘴,就自帶“哏”感,而且幽默地“煎餅餜子——一套一套”的。

姐jié姐jie,介似為嘛?(克制一下別讀出聲) -

天津馬路上的指示牌

比如,與年俗相關的諺語、歇後語有“臘月小年,糖瓜祭灶”“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灶王爺上天——多說好話”“臘月二十三的灶神——要上天了”等;

與行業相關的有“有蝦船上跳,魚群隨後到”“剃頭挑子一頭熱”“剃頭的不打喚頭——沒響(想)了”“剃頭師傅拍手——推(忒)好咧”等;

動物類俏皮話有“猴兒吃麻花——滿擰”“猴兒吃芥末——翻白眼兒啦”“狗長犄角——洋(羊)式的”“王八的屁股——龜腚(規定)”等等。

再比如說,盡人皆知的諺語“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到了天津人那兒就變成了“你走你的大經路(今中山路),我鑽我的耳朵眼兒(一條狹小的衚衕)”,既體現了地方個性,又彰顯了津派口傳文化(俗語、諺語、俏皮話都屬於口傳文化)擅長“現掛”的機智。

姐jié姐jie,介似為嘛?(克制一下別讀出聲) - 位於中山路上的勸業會場,每天遊人如織,充滿着老天津衛的市井味道。圖源:天津生活廣播

津派口傳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還是因為“天津這個地方情況太複雜了”。從地理位置上看,天津地處南北運河的交匯處,自金代以後便是京師門戶、畿輔重鎮,是南北往來的關鍵節點。河海通津的地理優勢,催生了漕運文化和碼頭文化,使天津成為五方雜處、南北交融的移民城市。

姐jié姐jie,介似為嘛?(克制一下別讀出聲) -

依河、傍海、近京的地理優勢歷史際遇碰撞與生髮出不少天津方言詞彙,逐漸孕育出獨具特色的語言生態。濃郁的市井煙火氣是津派口傳文化之“魂”,但在通俗易懂中又兼具文脈底蘊天津方言善於吸納京、冀、魯、豫等鄰近省市,甚至外來文化的語言精華。

例如,天津方言詞語膀大力,系英語boundary的音義轉借,並非字面意思的“憑肩膀吃飯的‘苦大力’”,而是“說真格的,說實在的”。

生動鮮活的天津話滋養了天津獨特的文化氛圍,而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也深刻塑造了天津方言的氣質與韻味,同時推動了口傳文化的藝術升華。

比如在人們熟知的相聲中,文哏將詩詞典故轉化為市井笑語,子母哏則以詼諧辯對展現民間智慧,文人雅趣與市井生活巧妙對接。在這種融合中,天津口頭熟語的靈動幽默、俏皮犀利也得以藝術再現。

姐jié姐jie,介似為嘛?(克制一下別讀出聲) -

天津古文化街戲樓前,遊人排隊準備登上“相聲巴士”。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天津話的生動鮮活,不僅讓人們感受到語言文化的生命力,也能體會到天津人的生活哲學——用幽默面對瑣碎,在俗常里活出滋味。或許這正是天津最大的魅力。來到天津衛,嘛也不用學會,當然,實在想學,不妨從一句俏皮話開始。

(改編自《光明日報》2025年11月02日 05版《諺語俏皮話——津派口傳文化的亮麗名片》作者:譚汝為 趙華

姐jié姐jie,介似為嘛?(克制一下別讀出聲) -

來源改編自《光明日報》2025年11月02日 05版《諺語俏皮話——津派口傳文化的亮麗名片》(作者:譚汝為 趙華)

圖片:天津生活廣播、新華社 等

責編:邢妍妍

編輯:吳亞琦 常瑩 朱曉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