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在《人生不過如此而已》中寫道:
“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地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一生很短。不知不覺就步入了中年,褪去了稚氣與無知,增添了歷練後的沉穩和淡然。
同時明白:餘生很貴,不必為別人而活,要好好愛自己,活出自己,享受人生。
人到中年,收起你的“大方”。
-01-
別人的求助,量力而行。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應當沉澱下來。
話別說太滿,事別管太寬。
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忙,能幫就幫;
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忙,切莫逞強。
這不是人情冷漠,而是懂得分寸。
逞強去攬下沒把握的事,既耽誤了別人,又拖累了自己,反而是不明智之舉。
古人有言,一升米養恩人,一斗米養仇人。
與人為善是品德高尚,但善良也要有尺度。
沒有誰的錢是大風颳來的,沒有誰有義務無條件對別人好。
辛苦奮鬥半生,或多或少擁有了一些資本,卻不足以成為“仗義疏財”的理由。
人前擺闊,打腫臉充胖子,只會牽連家人與你一起承擔惡果。
與其操心別人家的雞毛蒜皮,不如照顧好自己家的柴米油鹽。
別把自己的善良給錯了人,別做那些費力不討好的事。
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財富,讓自己和家人過上好日子,才是最踏實的幸福。
-02-
對理所當然的朋友,收起大方。
付出,你得遇上懂得感恩的人;大方,你得針對值得的人。
對於那些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的人而言,你付出的越多,他們會越習以為常,一旦某天你暫停了,甚至還會變成你的問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兩個雞蛋的故事。
有兩個女生剛認識,吃飯的時候,其中一個女生把自己的雞蛋給了另一個女生,那名女生很感動,十分感謝。
後來,每次吃飯的時候女生都把自己的雞蛋留給另一個女生,時間長了以後,另一個女生就理所當然的把那個女生的雞蛋拿走。
後來有一次吃飯時,女生拿走了自己的雞蛋,沒有給那個女孩,而是給了另一個人,之前認識的女孩就很生氣,並因此和女生有了矛盾。
女生忘記了,其實那顆雞蛋,本來就不是她的,別人給她是好意,但不是應該。
生活中,這種理所當然的人還不在少數,他們不知道,別人對他們好是別人看得起他們,而不是別人欠了他們。
對於這種人,堅決不能慣著,一定要有多遠,離多遠。
-03-
收起你的大方,該翻臉就翻臉。
《荀子》說:“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
其實,很多時候,別人對你的態度都是你慣出來的。
一兩次不尊重你的行為,你自己都十分大方地原諒了。
別人覺得你這麼大方,更不會覺得愧對你,只會更不尊重你。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工作十幾年的老陳,跳槽到一間新公司。在上班的第一天聚餐,老陳就告訴同事們,自己酒精過敏,喝完酒會起疹。後來的聚餐,有些同事忘記了,就一直勸老陳喝酒。還說老陳太不給面子了,喝一杯又如何,還有一些人起鬨。老陳抱著僥倖的心態,大方地接受了他們的勸酒。
可回家後,老陳卻十分難受,一身通紅,全是疹子,許多地方都撓破了皮。之後的聚餐,同事們覺得他不能喝是藉口,每次都勸他喝。直到一次,因為過敏太嚴重了,引起了呼吸不暢。再次聚餐時,老陳不再接受他們的勸酒了,十分堅決地拒絕。同事也逐漸不會勸他酒了,就連外出談合作,都有同事為他開脫,告訴別人他不能喝酒。
三毛曾經說過:
“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你給他任何一種答案,都是在他意料之中的。”
每個人都不是聖人,無需來者不拒。
對傷害自己的人和事,一定要收起你的大方。
該拒絕的就拒絕,別人都不怕得罪你,你更加無需怕得罪人。
善良的人得不到好的回報,不是因為這個社會變了,而是因為我們的善良,施捨錯了物件。
所以,人到中年,要明白一個道理:“你若是敢好到毫無保留,就會有人壞到肆無忌憚。”
你的善良,一定要有尺度,有分寸。
到了中年以後,請收起你的大方,從此只對值得好的人好,只對值得善良的人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