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石獅橋:僧人食用牛肉化緣建橋,七毀七建,是否因果相循?

——浙江古橋之東陽石獅橋

編者按:認識一座橋樑,領略一處風景,讀懂一篇歷史。凝結先人智慧,跨越歷史長河,講述今古傳奇。

一個僧人,食用牛肉乾化緣建橋,為何人們沒有歧視,反而紛紛踴躍捐助?這背後又是否暗藏玄機?

東陽石獅橋:僧人食用牛肉化緣建橋,七毀七建,是否因果相循? -

大恆(?~1878)和尚,俗姓杜,在當地的大智寺任住持長達半個世紀,自青年掌寺直至髦年圓寂。大恆和尚慈悲為懷,熱心公益,為當地公益事業的領軍人物。

一、 過渡之殤

為了過河,人們在南江上架設了一座木質簡易便橋,由於根基不牢,每遇洪水即被沖走漂沒。

後來有好心人設置義渡,雇請船夫撐船免費渡行人過河。然經費支絀[chù](不足),船夫離職,無人撐篙搖櫓。行人如需過江,則需要自己手拉連接兩岸的繩索,小心翼翼控制船隻前行,此情此景,人們形象地苦稱為“牽牛渡”。每次只能渡一二人,若行人氣力不夠,遇水流過激,則會發生渡船傾覆或擱淺,十分危險。

大恆清修之暇,常至 “牽牛渡”,經常見人落水,本着出家人慈悲為懷,普渡眾生,暗下決心在南江上建橋。

東陽石獅橋:僧人食用牛肉化緣建橋,七毀七建,是否因果相循? -

二、 牛肉化緣

在南江上建一座堅固石橋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面臨著諸多困難,首先就是資金問題。為此,大恆和尚遂毅然出寺,四方募資。

相傳,為了節約成本及節省時間,大恆出行時,將牛肉乾磨成炒粉隨身攜帶。每當飢餓時,則尋個無人角落,一把炒粉一口清水快速解決。這其實也體現了“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通權達變。

但世人見大恆不吃不喝,且一直精神抖擻,紛紛認為其是活佛。一傳十,十傳百,名聲大振,募化活動就越來越順利。

東陽石獅橋:僧人食用牛肉化緣建橋,七毀七建,是否因果相循? -

三、 橋名來由

石橋建設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前後歷時十三年,耗資3萬餘緡(約合白銀兩萬兩),最終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竣工。

此地八面山都督堰旁有一塊石頭,四面呈絲形,最初人們用其鋪橋,稱為“石絲橋”。當跨江大橋修建落成後,為保大橋平安,人們又在在兩邊橋頭各置石獅以鎮,因而人們將新建的大橋取名為“石獅橋”。

東陽石獅橋:僧人食用牛肉化緣建橋,七毀七建,是否因果相循? -

四、 命運坎坷

1861年秋,太平軍進入東陽,石獅橋欄杆被毀;

1888年夏,石獅橋北欄被洪水沖斷十分之四;

1905年春,石獅橋被洪水沖損;

1910年夏,石獅橋被沖毀6拱;

1922年夏,石獅橋被沖壞三個橋墩嘴;

1942年夏,石獅橋被洪水沖毀,直到1948年才修復。

1990年夏,石獅橋超重受損。

東陽石獅橋:僧人食用牛肉化緣建橋,七毀七建,是否因果相循? -

【古橋坐標】東陽石獅橋,初名石絲橋,又名山錦橋,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鎮八面山北麓之南江上,是一座始建明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長140.3米,寬3.84米的13孔石拱廊橋。百年之間,屢毀屢建,多災多難。

東陽石獅橋:僧人食用牛肉化緣建橋,七毀七建,是否因果相循? -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本人,本人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