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人寫毛筆字,磨墨非必要,因為墨汁很方便,對寫字畫畫的人來說,磨墨卻是必要。
▋磨墨,慢心情
磨墨是古代讀書人每天要做的事,墨條與硯台自是講究,文房四寶中,實用之外還具有視覺欣賞價值的,就是墨條和硯台。
我一直沒有辦法接受磨墨機,一來是吵,磨墨機的馬達和磨墨的聲音都不小,用磨墨機磨墨,安靜和閒適的感覺都沒有了;二來磨墨機旋轉的機械化動作很忙碌,旋轉速度比手磨要快上許多,雖然磨墨的速率高了,卻顯得很急躁;三是磨墨機通常長得很醜,磨墨機的設計完全著眼在功能上,可能因為是小量生產的東西,外型沒辦法講究,所以都很原始粗糙,完全沒有美感,無法和美麗的硯台、講究的墨條相提並論。
用磨墨機無非是為了效率,要效率的話,何不乾脆直接用墨汁?
為了磨墨,就要講究墨條、硯台、水滴、水匙,那是一整套視覺的美感,可以探究的學問極大極多,錯過了也可惜。
▋中日韓的墨條比較
磨墨要講究墨條、硯台,以及磨墨的方法。
墨條因為廠商眾多,論之不盡,許多人喜歡談墨條的廠牌、年分,就實用來說,沒有太大的必要。文革時期上海墨廠的墨、日本人訂製的鐵齋翁、台灣早期製墨,都有人仔細研究,了解時代軌跡是可以的,以之論墨之好壞,未必有據。
墨條製作,自是中國歷史悠久,自北宋而至明清,製墨名家輩出,民國之後社會動盪,國力亦衰弱,加以現代硬筆工具流行,製墨產業遂成黃花,2004年之前我買過不少中國的墨條,大都膠質過重,虛有其表。
現在的市售墨條,基本上,品質排序依次是日本墨為上,大陸墨次之,韓國墨亦能用。
日本近十年來因為各種因素影響,學書法的人口急速減少,許多書法教室、老書法家、筆墨莊的庫存陸續釋出,有許多好墨可買,尤其有年代的墨最好,而且不一定比較貴。一般來說,老墨的價格往往會比較昂貴,但日本墨常常維持當初的價格,一條五十年老墨還是用當年的訂價在賣,便宜得驚人,當然更重要的是墨的品質比新墨好很多。
大陸墨的老字號產品有一定品質,但不一定好用,而且大陸墨的「坑」很深,聽信商家吹牛的話,很可能花大錢買到不好用的東西。
韓國墨基本上好用且便宜,只是墨的形制通常比較粗獷,沒有漂亮的外表,用起來感覺不利不夠細緻。
墨的形制很重要,但和好不好用無關。大陸的墨源遠流長,傳統底蘊深厚,大陸經濟發達之後,傳統文房產業恢復極快,2010年前後生產的墨已經可以和歷史上的頂級墨條相提並論,至少在形制上都可以做得非常漂亮,但好不好用卻很難說,有些廠商做的墨好用,號稱遵古法製作,非常昂貴,一兩不到的墨可以賣到上萬人民幣,就實用來說,沒有那個價值,但還是有人追捧。
如何買到好墨很重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到筆墨莊去試磨,可以很快磨黑,就是好墨。如果完全都沒有經驗,那就請老師或朋友推薦。
▋磨墨的方法
磨墨的方法很重要,但並不困難,只要把握下壓的力道和旋轉的速度,一般都可以磨出好的墨液。
曾經有故事說,溥心畬有一次在日本寫字,磨墨的方法讓一位日本書法家很不以為然,當下就認定溥心畬不會多高明。
原來那個日本人認為磨墨的「正統方法」要前後推動,而溥心畬是一般的打圈旋轉,所以覺得溥心畬不夠高明,這真的是偏見了,誰說磨墨一定要前後推動才正確、正統、高明?打圈旋轉又有什麼不對呢?而以磨墨的方法論斷書畫家,也未免偏見膚淺。
有人主張磨墨要墨條和硯台垂直,有的人則喜歡斜著磨,其實兩者都可以,沒有高下之分,重點是磨墨的時候,能不能很快的出墨。
很多人磨墨常常要磨很久,2cc的水要磨好幾分鐘,磨得手痠,得休息一下才能寫字,這是因為磨墨的方法不對。
我一般磨墨都不會超過一分鐘(當然要看水量多少),就可以把墨磨得濃黑,其中的技術在下壓的力道,以及磨墨的時候有沒有找到墨條與硯台的適當角度。
磨墨的下壓力道要夠大,但不能大到妨礙墨的打圈移動,最好的磨墨速度,我以為是在十公分的範圍內打圈旋轉,一秒二圈,磨的時候要用力下壓,要聽得到硯台墨條摩擦的聲音。
有的人為了磨墨快,常常飛快的旋轉,其實這樣不會比較快,因為速度太快了,下壓的力道不夠,墨條只是在硯台上快速滑過,沒有產生足夠的摩擦力道,所以磨墨效率不高。
而且太快速的打圈影響呼吸心跳和手感,反而沒辦法安靜下來,寫字就難免心浮氣躁。
磨墨的基本原理就是墨條、硯台加水磨擦,利用硯台上細小堅硬銳利的「絹雲母」把微小墨粒、膠質磨出來,和水充分混合,就形成墨液,基本上就是物理的簡單原理,沒有什麼深奧不可理解的地方,前後推動和打圈旋轉都可以磨出墨來,但就攪拌的效果來說,應該是打圈旋轉要好很多。
所以是墨條本身的質地和硯台的特性決定了磨墨的效果。
▋墨的煙與膠
墨的基本原料,就是碳微粒和膠,為了增加使用效果,可能還會加幾種或十幾種中藥材,這些中藥材,有的如冰片是為了增加香味,有的如麝香是為了增加墨的滲透性,有的如珍珠、金粉是要增加墨的色澤,但效果如何並不一定,碳微粒的大小和膠的性質,還是影響墨質最重要的因素。
墨的碳微粒以前是利用不完全燃燒木頭、油質來取得,物質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煙,就是做墨的碳微粒,碳粒子愈小,品質愈好,黑度愈好,所以傳統的墨以「頂煙」為佳,因為燃燒時飄得最高的,一定是最細的粒子。
燃燒取煙耗時費力,所以後來做墨的人大多買現成的工業製造的碳粉,有些人為了區分傳統的煙和工業碳粉,把工業碳粉稱之為「碳素」,聽起來沒有油煙松煙那麼高級和有詩意,但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墨條、墨汁製作的時候要加膠,不管是牛皮膠、骨膠、鹿角膠、魚膠還是植物性的果膠,目的都是為了產生墨液的黏度,讓墨可以附著在紙張上面,因為墨的原料碳粒子本身沒有黏性,所以墨汁如果放久了,膠質敗壞之後就會失去黏性,寫的時候不會有差別,但裱褙的時候,失去膠性的墨就很容易化開,作品當然也就報銷了。
以前用的膠多是自然膠,在液態情況下很容易腐敗,1950、60年代出生的台灣人小時候要寫書法,那時用的都是墨汁,墨汁放久了會有很可怕的味道,那就是膠腐敗的結果。
現代科技發達,有很多墨條墨汁改用壓克力膠,不會腐敗裂解,品質穩定,對墨色的表現也沒有不好的影響,所以用墨汁寫字畫畫其實沒什麼不好。
很多人都說寫字畫畫要磨墨,是因為磨墨的墨韻比較好,其實不然。現代科技發達,墨汁已經有非常高的品質,甚至可以和好墨條磨出來的墨相提並論,數十年前臺靜農、江兆申兩位台灣書畫的泰山北鬥,寫字就都用墨汁,當時寫的字,墨色到現在依然烏黑亮麗,好像才剛剛寫好的樣子,說墨汁不如墨條,實在沒有什麼根據。
所以磨墨不是因為墨韻比較好,而是為了培養把生活節奏緩慢下來的心境。磨墨的過程可以沉澱心情、培養情緒,也是難得的享受。
標題:【文化筆記】侯吉諒/磨墨知多少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