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某個時期,在瑞士哈斯鑄字廠,老板愛德華·奧夫曼突然察覺到自己曾經引以爲傲的無襯线字體——Franzsische Grotesk和Normal-Grotesk,漸漸在市場上失去了往日的光輝。與此同時,來自對手伯特霍爾德鑄字廠的Akzidenz-Grotesk字體,憑借着國際主義設計風格的潮流,仿佛乘上了時代的風帆,成爲了那個年代設計界最爲青睞的字體之一。它的“現代感”幾乎讓所有舊有字體都顯得黯然失色。
然而,往往在危機之中,蕴藏着改變的契機。哈斯鑄字廠的高層意識到,若不改變,遲早會被時代所淘汰。於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擺在了他們的面前——設計出一款嶄新的字體,不僅要更加現代化、簡潔明晰,更要具備一種獨特的“中性”特質,讓字體本身不再引人注目,反而能夠將人們的目光和注意力集中於文字的本意,傳遞最純粹的信息。
於是,馬克斯·米丁格,這位身負重任的字體設計師,在1956年秋天的工作桌前,开始了長時間的構思與試驗。他的筆端在紙上不斷舞動,一次次修改,試圖找到那個理想中的平衡點。首先,他解決了原有字母筆畫末端不統一的問題,統一了各字母筆畫的風格,並擴大了字體的x-height,確保即使在遠處,讀者也能夠清晰地辨認出字形。同時,他也對字母間的空隙進行了調整,使得整個文本顯得更加緊湊和鮮明,增強了可讀性。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米丁格終於完成了這個新字體的初稿,給它取名爲“Neue Haas Grotesk”。這個名字,意思是“哈斯廠生產的新款無襯线體”。1957年,這款新字體終於面世,立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設計師們仿佛找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理想字體,它的簡潔、清晰與現代感,令無數設計師爲之傾倒。
展開全文
然而,哈斯鑄字廠並沒有因此滿足,因爲僅僅有一個完美的字體是不夠的,要想在衆多鑄字廠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讓更多的印刷廠與設計公司使用它。爲了讓Neue Haas Grotesk更爲廣泛地傳播,1959年,奧夫曼與德國史丹普印刷廠達成了一項重要協議,將這個新字體預設進Linotype自動排字機中。Linotype,這一創新的排字設備,使得字體排版的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完全改變了印刷行業的面貌。
然而,商機總是伴隨着挑战,史丹普的銷售經理認爲“Neue Haas Grotesk”這個名字發音不太流暢,提議將其改名爲“Helvetia”。但由於這一名稱已被保險公司和縫紉機公司使用,奧夫曼便考慮了另一個名字——Helvetica,取自拉丁文“瑞士的”之意。值得一提的是,瑞士作爲一個多語言國家,始終堅持中立的國策,其國名便是源自拉丁文——Confederatio Helvetica,體現了這種文化的平衡與中立。
1960年,Neue Haas Grotesk被正式更名爲Helvetica,並迅速成爲Linotype排字機的標准字體。盡管早期的鉛字版仍沿用舊名,但隨着字體的數字化發展,Neue Haas Grotesk與Helvetica逐漸分道揚鑣,成爲兩種各自獨立的字體。Helvetica作爲一款極具現代感和廣泛適用的字體,逐漸演變成了一個擁有多個字形的龐大字體家族。
隨後的歲月裏,Helvetica不僅成爲設計師們的最愛,還成爲了品牌標識中常見的字體。從著名的The North Face、Panasonic到3M、Microsoft等企業,幾乎所有知名品牌的商標都不乏Helvetica的身影。它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字體,而是一種象徵,一種全球通用的視覺語言,成爲了現代設計中的經典之一。
雖然Helvetica的成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但它無疑是設計界的一顆璀璨明珠。它的出現,標志着設計語言的創新與突破,也證明了當我們在歷史的洪流中勇於改變和探索時,必定能夠迎來屬於自己的輝煌。每一位設計師、每一位創意工作者,都應當從這一切中汲取力量,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與夢想。希望未來的你,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創造出屬於你自己的“Helvetica”,爲世界帶來更多的光與美。
愿你在創作的道路上,始終保持熱情與初心,不畏風雨,勇往直前。
標題:爲拯救鑄字廠而誕生的字體Helvetica,成爲了設計師們的最愛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