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難以抑制的情緒從心底升騰,若干年以後,當夜晚降臨,外面的燈火通明,卻時常會讓人迷失方向感。
夜空中最亮的星在哪裡?它發出的光,還會點燃路人心中的燈,照亮前程嗎?
還是被“晾在一邊”的周深說得好:兒子與父親,其實“互為父子”。無論多大,不管多老,在父親眼裡,兒子依然還是孩子。
在兒子眼中,當父親老去,開始不再那樣堅定、堅守、堅強,他便需要一種慰藉、一些抵擋、許多關懷,像個孩子一樣。
在《天賜的聲音3》第四期,飛行音樂合夥人寶石Gem與常駐音樂合夥人胡彥斌的演繹曲目是:《星星點燈》。
那個年代,這代表著勵志歌曲的另一種可能性:儘管有些哀傷,但它卻凸顯了意義上的正確性。
它並未娓娓道來,但當旋律響起,會有一種久違的情緒感在內心遊蕩。
所以,它會被胡彥斌怎樣改編?改編以後,那種漂泊不定中的“堅定”,那種遊走天涯後的“安靜”會呈現出來嗎?
又會以怎樣的方式呈現。
改編歌曲“繼續主流”
在《天賜的聲音3》第二期,飛行音樂合夥人信提出問題的態度並不激烈。
但,問題的本質卻足夠尖銳:在諸如此類的舞台上,原創音樂在哪裡?
問題也許並非“空穴來風”,但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策略,卻似乎不能依賴一個甚至一些舞台。
所以,改編,既有它在當下的應有之意,也是回應現實的一種策略。
在《天賜的聲音3》第四期,改編歌曲很精彩。
比如,復古的《眉飛色舞》,再次把人帶入了世紀末的disco舞廳。
比如,帶著節奏感的《漫步人生路》,唱出了寶石Gem的詩與遠方。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星星點燈》,閃爍出激烈的內心戲和充分的情感張力。
當人們在碎片化的現實語境中左奔右突時,也許改編後的經典歌曲,會讓他們暫時做一個停留。
這一點。就已足夠。
聲音鑑賞再次發力
相比於前兩期,聲音鑑賞團在這一期似乎再度“在路上”。
在“天賜的聲音”之外,當然並不是只需要“共鳴”的聲音。
聲音鑑賞團的意義正在於合理的建議、溫和的評論、克制的批評。
“聲音大”往往是“底氣不足”的表現,但“言之有物”的“個人見解”則需要被表達被聽見。
這一點,在第四期做得不錯。
具體表現在諸如對檀健次、孟佳的表演《眉飛色舞》有關“土搖”的爭論中,對張碧晨、張紫寧的合作曲目《雨天》的與原唱孫燕姿的比較中。
這樣的再次發力,令人感覺給力。
你,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