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鍾琴
2017年3月,一段名為《“白毛女”不老,72歲的石鍾琴老師街邊跳芭蕾》的視頻迅速爆紅網絡。
短短幾天的時間,視頻就被大規模的轉載、點贊。
評論區裡說的最多的就是:“當年中國最美的女人之一石鍾琴如今在上海跳起了廣場舞,跳的是石鍾琴白毛女後半部分,很有範兒,72歲了,看不出來。”
72歲的老奶奶還有如此曼妙的舞姿?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第一時間向上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助理季萍萍進行求證。季萍萍表示,視頻中這位舞者肯定經過專業訓練,但並不是石鍾琴本人。
但石鍾琴仍舊因為這條視頻一下子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2017年發布的視頻截圖
什麼樣的女子才能稱之為“中國最美的女人”?她與“白毛女”又有怎樣的前世今生?一切還得從一場美麗的誤會說起。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賀敬之、丁毅等人根據晉察冀邊區普遍流傳的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創作出歌劇《白毛女》。歌劇一經播出,迅速風靡全國。
也就是在這一年,石鍾琴出生在浙江鄞縣的一個普通家庭。後來,父母到上海開藥房,一家人才算是安定下來。
小時候的石鍾琴容貌端正、身材修長,十分招街坊四鄰的喜歡。
父親照看生意之餘,也會帶著石鍾琴去聽戲。台上唱了什麼,小鍾琴未必懂,但她卻對演員們的身段動作十分著迷。往往是看個一兩次,小鍾琴就可以模仿個大概。
看了她的表演,街坊們都覺得老石應該送閨女去學戲。可疼愛女兒的父母都覺得唱戲太辛苦,捨不得讓孩子受那個罪。
石鍾琴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當年在街坊四鄰面前像模像樣模仿名角做派的小女孩也長到十五歲,在新閘路的五四中學上學。
那個時候,石鍾琴家住石門一路279號。無論是上學還是放學,她都要途經石門一路333號。當時的上海滬劇院和上海合唱團就坐落在這裡
石鍾琴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趕上劇團的演員排練。那悠揚的歌聲、曼妙的舞姿總是讓她流連忘返。有的時候看得興起,她也忍不住模仿一下。
時間長了,劇團裡的演員們都認下了這個俊俏活潑的小姑娘。
石鍾琴
這一天放學,石鍾琴又從劇團門口經過。
劇團裡顯得格外熱鬧,好多家長帶著孩子聚集在院子裡,熱烈地討論著什麼。
石鍾琴伸長脖子向裡張望,卻並沒有看出什麼。最後,還是門口的一張招生簡章幫她解了惑。
原來是新成立的上海舞蹈學校在招生。石鍾琴若有所思地離開了。
石鍾琴
看到招生簡章的那一瞬間,石鍾琴是心動的。從小到大,她一直對舞台有著一種別樣的情懷。
學校演出節目的時候,她也曾站在舞台中間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在大家面前。她喜歡別人用欣賞、愉悅的眼神望向她;她渴望站在舞台中央,用自己的優美的身姿傳達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可是,劇團裡的老師們也說過,想要跳舞必須從小練習基本功。自己已經15歲了,還來得及嘛?
經過一晚上的思考,石鍾琴做出了決定:去試一下,大不了就是不行。
於是,第二天,她出現在劇團大院裡。
石鍾琴
聽說了她的來意,舞蹈學校的老師們都覺得很新鮮。畢竟,這幾天前來報名的女孩子都是父母陪著來的,而且鮮少有這樣的大膽和自信。她們不知道的是,當時的石鍾琴連芭蕾舞是什麼都不知道。
在石鍾琴的意識裡,跳舞就是跳舞。她喜歡,所以就來了。
無知者無畏!她只是想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爭取一把。
經過一番測試和評估,幾位老師都覺得石鍾琴的身體條件很適合跳芭蕾舞。可是,再一看她的年齡……
學習芭蕾舞的最佳年齡是9到11歲,已經年滿15歲的石鍾琴顯然已經偏大太多了。
“我能!”看著老師們猶豫的眼神,石鍾琴堅定地說。她捏緊的雙手裡全是汗。
也許是被這樣的堅定所感動,也許是實在不想錯過這麼好的苗子,石鍾琴最終被錄取了。
石鍾琴
15歲的她甭提多高興了。可真正開始舞蹈基本功訓練,石鍾琴才知道,跳芭蕾舞原來是這麼辛苦的一件事情。
想要展現那種流動的雕塑的美,芭蕾舞對舞者身體的力量和柔韌性要求極高。所以,拉韌帶、壓腿、練腰、開背,這是每一天的必修課。必要的時候,老師還會親自動手幫助困難學員。
這樣一天練下來,學員們個個筋疲力盡、全身酸痛,連門口的台階都上不去。
練功房裡,總是能聽到女孩子們的哭叫聲。有的女孩子甚至因為無法忍受練功的辛苦而早早放棄。
可石鍾琴卻硬是堅持了下來。
知道自己的身體柔韌性更差,她很自覺地加大練功的強度。別人練習一個小時,她就練習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別人的轉身動作練十遍,她就練三十遍、五十遍。
石鍾琴
日子在這種刻苦、忘我的訓練中劃走,石鍾琴的表現越來越出色,很快就成為班裡的佼佼者。
這個時候,上海舞蹈學校已經開始著手把《白毛女》搬上芭蕾舞的舞台。
在此之前,歌劇《白毛女》已經被改編成評彈新書、京劇、電影、交響樂等多種藝術形式。而用芭蕾舞的形式來展現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並不是我們的首創。
早在1955年,日本松山芭蕾舞團就把白毛女的故事搬上日本舞台。
1958年,日本應邀訪華的時候,日本的舞蹈家們在中國的舞台上表演了芭蕾舞劇《白毛女》。這齣芭蕾舞劇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石鍾琴《白毛女》劇照
日本版芭蕾舞劇《白毛女》的成功使得那些想要把芭蕾舞這種藝術形式傳播到中國的藝術家們認識到:芭蕾舞只有和中國的傳統民俗融合在一起,才能被人民所接受,才能有頑強的生命力。
而這個光榮與艱鉅的任務就落在上海舞蹈學校的肩上。
為此,上海舞蹈學院聘請專業的編導和具有豐富舞台經驗的芭蕾舞演員,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徹底完成劇本的改編工作。接下來就是選角環節。
按理說,各方面都名列前茅的石鍾琴肯定是女主角的不二人選。可出乎意料的是,石鍾琴出演的是群舞裡的龍套角色。
原因很簡單,她家裡成分不好。
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並沒有打垮石鍾琴。她還是按照要求刻苦練習基本功。她堅信,無論什麼時候,紮實的基本功才能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石鍾琴的想法沒有錯,她很快就迎來了轉機。
石鍾琴飾演的白毛女
上海舞蹈學校在改編《白毛女》的時候,為了讓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體會角色的轉變,他們特地設計了白毛女舞台形象的“四變”。
也就是說,隨著劇情的推進和時間的遷移,喜兒的頭髮會逐漸由黑色變成灰色,再由灰色變成白色。所以,喜兒這個角色實際上是由四個演員合作完成的:喜兒,黑髮白毛女,灰髮白毛女,白毛女。
而這其中,他們還為灰髮白毛女設計了一段長度大約在一分鐘左右的獨舞。這段獨舞時間雖然不長,但相當考驗舞者的基本功和表現能力。
很多學員去試演都沒能達到編導的期望值。
實在沒有其他辦法,大家這才找來石鍾琴。幾個動作做下來,編導們不禁點頭。曾經流過的汗水終於使得她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
1965年,芭蕾舞劇《白毛女》在上海演出。親臨現場的周總理對這部劇做出了高度評價。時任外交部長的陳毅更是斷言:“它(《白毛女》)可以揚名世界嘛!”
芭蕾舞劇《白毛女》劇照
從此,石鍾琴的人生就跟《白毛女》緊緊聯繫在一起。
1966年,她從上海舞蹈學校畢業,來到上海芭蕾舞團工作。由於出身問題,石鍾琴仍舊只能在各大芭蕾舞劇中跑龍套。
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1969年。
當時,出演白毛女的第一主演顧俠美因為身體原因不想再出演這一角色。
這個時候,《白毛女》已經由四幕改編為兩幕。為了突出表現喜兒的遭遇,編導們又在她變身白毛女之後,增加了不少戲份。
所以,雖然還有B角餘慶雲,但是,一個人根本沒有辦法完成這樣一部超高難度的芭蕾舞劇。
權衡利弊之下,芭蕾舞團的領導和舞劇編導經過多次商議終於決定,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石鍾琴。
這個時候,石鍾琴已經24歲。對於一個芭蕾舞演員來說,24歲已經是準備轉行的年紀。可石鍾琴的芭蕾人生才剛剛開始。
石鍾琴扮演的白毛女
這個任務其實並不好完成。
生長在新中國的石鍾琴,其實根本沒有辦法完全領會舞劇中的階級仇恨。再加上,扮演黃世仁、穆仁智的都是一個學校畢業的同學。所以,石鍾琴一開始不但演不出那種苦大仇深的感覺,還經常笑場。
基於此,編導之一的胡蓉蓉老師請來田裡種地的老農民給她講述舊社會的苦難生活,幫助她體會女主角的心理變化。為了表演能夠更到位地傳達人物的情緒和思想,胡蓉蓉總是一遍一遍地給她做示範,一點一點地扣細節。
就是在這樣近乎變態的磨煉之下,石鍾琴的表演越來越完美。後來,她只要往那兒一站,就是白毛女的範兒。
石鍾琴扮演的白毛女
1970年,這部經典的芭蕾舞劇更是被搬上了大熒幕。
芭蕾舞劇電影《白毛女》的拍攝歷時十三個月。沒有演過電影的石鍾琴又必須從頭學起。畢竟,銀幕和舞台的呈現方式是不同的。
為了演好白毛女,她到農村去親身體驗農民生活的艱辛。與此同時,她還找來田華老師出演的《白毛女》來研究。
拍攝過程中,她更是不遺餘力。芭蕾舞鞋穿上腳,常常十幾個小時都不能脫下來。因為這個,直到現在她的腳上還有綁帶的勒痕。
就是在這樣的不懈努力下,芭蕾舞電影《白毛女》終於於1972年面世。
隨之而來的是石鍾琴的一夜爆紅。
從此,在觀眾們的心目中,石鍾琴就是白毛女。她的名字和白毛女一起被億萬觀眾銘記在心裡。
石鍾琴和周總理
也是在同一年,石鍾琴成為中日邦交正常化中“芭蕾外交”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1972年,上海芭蕾舞團隨周恩來總理訪問日本。期間,石鍾琴與同事們在東京演出芭蕾舞劇《白毛女》,獲得巨大成功。
《白毛女》在日本共演出15場,場場爆滿,場場零失誤。
“兩國關係中曾經存在的堅冰,在石鍾琴們曼妙的足尖舞動下開始融化”。當時的新聞報導對此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
石鍾琴在日本演出《白毛女》
1977年,芭蕾舞劇《白毛女》出訪法國。石鍾琴和同事們硬是頂住各方壓力,把舞台表演做到極致,徹底征服了這個有著四百年芭蕾舞歷史的國度。
演出結束後,石鍾琴等人連續謝幕7次。台下的華僑更是激動地拉起石鍾琴的手說:“你們演出太棒了!我們在台下也覺得自豪,你們為國爭了光!”
1978年,石鍾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在擔任人大委員時,她跟中央芭團的鬱雷娣一起編寫”開創芭蕾舞水業多種學習渠道”的提案;和老一輩藝術家袁雪芬、司徒漢等撰寫“抵制不健康的流行歌曲”、”穩定物價不能變相漲價”等提案,力求能為人民多做一點實事。
也就是在這一年,石鍾琴迎來了自己與丈夫張元民的兒子——張晶磊。
其實,早在1965年,石鍾琴就和比自己年長5歲的張元民認識了。
石鍾琴的哥哥正好和張元民同學的哥哥是好朋友。大家經常一起約著出去玩,新聞攝影出身的張元民自然而然地就充當起攝影師來。
日子悄悄溜走,鏡頭下巧笑盼兮的女孩子慢慢就走進張元民的心裡。
石鍾琴和張元民
只不過,還沒等兩個人品嚐到愛情的甜蜜,重大的考驗就先一步來臨。
當時,上海芭蕾舞團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男女演員在年滿30歲之前不能結婚。所以,他們要想在一起,就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當一個人對其對象萌生愛意後,會有信心,更有動力。”後來,張元民被問及為什麼能夠堅持到最後的時候,如是說。
對於兩個異常忙碌的人來說,戀愛里相守的時間並不多。往往是張元民在劇院外等上兩三個小時,才能等到演出完畢的石鍾琴。他用自行車把女朋友送回家後,還得趕回自己的住處。
張元民
石鍾琴心疼他,不要他來接自己。可張元民怎麼捨得放棄這個與女朋友相聚的機會?
後來,經歷了愛情長跑的兩個人終於走進婚姻的殿堂。他們的婚禮十分簡單,只是雙方家長在一起吃了一頓豐盛的飯菜。
婚後,兩人恩愛有加。他們被上海市政府評為“五好家庭”,是上海市有名的“藝壇伉儷”。
兒子出生後,石鍾琴又回到了舞台上。憑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她先後又出演了《天鵝湖》、《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魂》和《雷雨》。
石鍾琴劇照
在這些作品中,她照樣塑造了很多鮮活的人物形象。可是,觀眾們仍舊喜歡稱她為“白毛女”。對此,石鍾琴總是一笑置之:“人生最好的時候,我演了白毛女!”
直到40歲以後,她才從舞台上退下來。
1994年,芭蕾舞劇《白毛女》獲“中華民族20世紀經典作品”。 1997年,52歲的石鍾琴正式宣布結束演員生涯。此後的10年,她在遠東芭蕾學校任教。
“她對芭蕾藝術豈止追求,簡直是癡迷。”張元民這樣評價自己的老伴,聲音裡是滿滿的自豪和敬佩。
石鍾琴和孩子們
2017年12月29日,張元民在上海去世,享年77歲。
現如今,77歲的石鍾琴精神仍舊矍鑠。當被問及怎樣才能做最好的自己時,她的回答相當簡潔:“自己所好,教教學生,這樣。”
在別人眼中,石鍾琴這一生放棄了太多的名望和地位。但是,盧梭說過:“人生的價值是由自己決定的。”
對於石鍾琴而言,她熱愛芭蕾,並為之奮鬥一生,在藝術長廊裡留下多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這,就夠了。
至於其他,又有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