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幫你改寫並稍微豐富細節,每段保持原意且字數變化不大:
–
在許多古裝電視劇中,對於古代人物外形的設計,往往會盡量貼近歷史事實,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然而,也存在不少古裝劇的男女造型,並未嚴格遵循古代真實的形象。以發型爲例,古人的發式是有明確規矩和傳統的,而並非像部分歷史劇中反復出現的所謂“陰陽頭”那樣單一且缺乏變化。
古代男子在年滿三歲時被稱作“垂髫”,這意味着他們的頭發稀疏且多是垂落的。到了八歲,則稱“總角”,此時男孩會把頭發梳成頭頂兩側各一個小發髻。無論男女,十五歲達到成年禮,女子稱“及笄”,男子則稱“束發”。這意味着成年男子基本上都要將頭發束起,不允許隨意散开。那么,爲什么許多劇中卻設計出不合史實的“前束後披”發型呢?
古人的發型變化與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明水平緊密相關。周朝以前,人們多披散頭發,這一時期正處於新石器時代向青銅器時代的過渡,對發式並無嚴苛要求。進入周代,隨着禮法確立,成年人必須束發並佩戴冠帽,未成年孩子則不受此約束。於是出現了“及冠”的稱呼,指的是年滿二十歲的男子需束發戴冠,不足二十歲則稱“弱冠”。
秦朝統一六國後,束發的規定進一步擴大。以前,普通百姓和底層民衆並沒有強制要求束發,禮法主要針對士大夫階層。但自秦代开始,除了一些出家道士外,絕大多數人都被要求遵守成年束發的規矩。
展開全文
不過,所有人都必須戴冠嗎?答案是否定的。像軍人這樣的特殊職業,其發型多爲將頭發編成辮子盤起,再戴頭盔或幹脆剃光頭。陝西兵馬俑中各式各樣的發型就能體現出這種多樣性。漢代出現頭巾,給男子在戴冠和光頭之間提供了更多選擇。尤其是文人雅士,喜歡用頭巾來作爲裝飾。隋唐時期,頭巾演變成一種叫“襆頭”的帽子,是用一塊軟布折疊而成的。大唐時期,從皇帝到平民百姓,襆頭成爲普遍佩戴的頭飾。
襆頭兩側折疊後向上的部分,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帽上的帽翅。宋代時期,隨着社會生產力提升,襆頭摒棄了簡單布料的結構,改良成固定的立體帽型,更方便穿戴,節省了出門時的准備時間。明代的帽子造型更加規整,材質也趨於輕便,樣式漸漸接近現代影視劇中常見的形象。
雖然束發自周代起成爲成年男子的標志,但並非所有階層或職業都遵守此規矩。像早期的奴隸、出家道士、乞丐等底層人群,因身份特殊,經常披散頭發,社會對此也不甚在意。
總的來看,束發更多是一種對普通人的社會約束,而地位低微或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群則不必嚴格遵守。此外,中原以外的遊牧民族也不遵循束發傳統。
早期的遊牧民族大多披散頭發,不束發,同時用獸皮、羽毛等自然材料裝飾頭發。與中原漢族接觸後,他們爲顯示自身文化特色,會創造獨特發型並在族內推廣。例如西夏王朝的發型,就是將頭頂中央剃光,形成類似“地中海”式的發型,非常有辨識度。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朝和清朝,也各自擁有固定的發型特色。
元朝作爲蒙古政權,蒙古族男子常將頭發編成辮子,除辮子部分外其余剃光,有時額前留少量劉海,顯得俏皮靈動。據說這是因蒙古人經常佩戴皮質帽子,頭發過多會導致悶熱不適。清朝則以“金錢鼠尾”發型聞名,頭頂剃光,只留一小撮約銅錢大小的長發,編成辮子,且滿漢皆需遵守。
不過,隨着清朝後期演變,人們在影視作品中常用更爲圓潤的“半球狀”發型替代嚴酷的金錢鼠尾造型。
影視劇中很少出現正宗的金錢鼠尾發型,盡管有時與史實不符,卻仍被觀衆接受。主要原因是文藝作品雖然涉歷史,但更多承擔文化消費功能。
換句話說,影視劇的目的不是單純傳授歷史,而是讓觀衆獲得更好的視覺和藝術享受,所有元素都服務於觀感體驗。這就是爲什么導演和造型師會對服飾發型進行藝術化改良的根本原因。
同樣的道理,其他朝代古裝劇中常見的半束半披發型,雖然不符史實,看起來顯得有些混搭,但在視覺效果上更加優美動人。因爲束發戴冠過於正式嚴肅,可能不符合角色個性和劇情氛圍。半披的長發顯得更爲飄逸,自然,也更能表現角色的灑脫風採。
如果是武俠動作劇,這種發型更爲重要。武林高手往往被塑造成放蕩不羈、反禮教世俗的形象。他們的行爲往往不被傳統價值觀接受,飄逸狂放的長發更能彰顯他們個性。在動作場面中,長發隨招式飄揚,更添一種瀟灑飄逸之感。
理解了古裝劇中發型的設計初衷是爲觀衆視覺體驗服務,就不必過於糾結其歷史准確性這一細枝末節了。
–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如果需要,我可以幫你調整語氣或者加一些具體實例,隨時告訴我!
標題:古人是束發,爲啥不少古裝劇是頭頂束發,後發披肩這樣的陰陽頭?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