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友人華仔曾與我分享一支由她插播導覽的紀錄短片《「二次翻譯」的香港:從街道譯名,看這個城市的歷史》,剛好是我鍾意的題目,十分有意思。
此片引述香港資深翻譯家方子勳的話:「整個香港的歷史就是翻譯的歷史。」香港獨特的背景使得多數路名與建築名稱皆中英對照,走在香港街頭,假使稍加留意各式稱號,即能感受到千絲萬縷的歷史紋理;珍‧莫裏斯在裡形容香港地名讀起來就像英國「某個老協會的名冊一樣」,政商名流齊聚一堂。
前陣子拜訪香港,與親友聊到關乎香港用字的趣味,隨口問起香港地鐵為何有一站名為「奧運」,才知道鄰近落成時香港運動員在1996年奧運表現犀利,其中滑浪風帆運動員李麗珊為香港奪得首面金牌,特以紀念。名字多了一層聯想,似乎在感受上就多了點情懷。
好一陣子前我讀了一本報導書,深深感慨連香港的公屋取名十分雅致,即使作者感嘆公屋命名的講究今不如昔。至於台灣的取名傾向呢,多半走中庸路線,比如「良美大廈」,謙稱Nice House──有點類似於It’s a day的那種nice,發好人卡「你人很好」的那種nice。香港人看了大概會覺得,喂,只得nice,呢間house能有多好呢?
光從廣告、菜單與店號命名的藝術來看,已能少少領略香港人對於文字豐美感受要強的那一面。香港有一知名傳統冰淇淋街車,品牌名為「富豪雪糕」,我常跟香港朋友說,這名字太浮誇啦,我無法想像台灣人會將自己的冰淇淋店取名為「富豪」。一般來說,台灣人還是喜歡那種文弱溫馨的nice風格。
上面提到的香港短片裡,某棟建築的中文名字是「勵志大廈」,英文樓名為「Rich Building」。又勵志又Rich,簡單說明了香港對於富豪的渴求,從雪糕到住所,無所不在。
標題:【野上野下】包子逸/溫良恭儉Nice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