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金魚帝國」曝光!上班族變養殖場老闆 盼成全台最大金魚種源庫

台灣最大金魚養殖場位於屏東,擁有250池、47個金魚品系及數十萬隻金魚,包含五花水泡眼和龍睛繡球等市面罕見品種。養殖場老闆曾彥欽從金魚愛好者轉型成專業養殖者,他養金魚已經20多年,後來靠自學掌握繁殖、挑選和照顧技術。他強調金魚養殖需要耐心與熱情,餵食、換水及疾病觀察都是關鍵。曾彥欽現正致力於觀光教育推廣,並招募志同道合的員工,希望建立全台最大金魚種源庫,傳承養殖知識並推動台灣金魚產業走向國際。

金魚養殖是一項需要高度專注與細心的工作。曾彥欽定期都要幫金魚「換飯店住」,將金魚從一池換到另一池,清理原本池子中的綠色沉澱物(金魚排泄物)。無論酷暑、颳風或下雨,定期清潔工作都不能中斷,過程相當費心力。

這座位於屏東的金魚養殖場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共有250池,飼養著47個金魚品系和幾十萬隻金魚。場內有許多特殊品種,如眼睛下方各有一顆半透明大水泡、身體呈黑紅白等顏色的五花水泡眼,以及眼睛凸出、口器上方有像繡球兩顆東西的龍睛繡球,這些都是市面上很少見的特殊金魚。此外,大眾喜愛的紅帽金魚、寬尾泰獅等品種也一應俱全。

曾彥欽表示,他原本是上班族,因對金魚遊起來飄逸的樣子著迷,常在下班後與太太逛水族館,從一隻隻買到一箱箱買,從金魚玩家轉型為創業者。他強調養殖場會自己繁殖小魚,雖然自己不是本科系出身,但需要從一公一母的金魚開始學習繁殖技術。金魚一次可產3000到10000顆卵,過程中必須挑選出不健康的卵和不正常的小魚剔除,將仔魚、小魚撈出來一條條篩選觀察並分等級。

養出大而漂亮的金魚需要掌握關鍵技術。曾彥欽解釋,餵食量會直接影響水質污染程度,需要適時調整。觀察魚隻疾病時,要從大範圍判斷問題所在,再透過查閱資料了解症狀,例如肚子凸出、眼睛凸出、鱗片張開或身上有傷口等都是判斷依據。他甚至會花一整天觀察一個魚缸的情況。現在曾彥欽的養殖場開始發展觀光教育,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金魚並傳承相關知識。他的員工都是金魚愛好者,包括曾任軍職20多年、學生時代唸水產養殖科的場長林中光。林中光表示,他想將學術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雖然晚了20多年才投入這行,但他非常熱愛這份工作。

另一位26歲的員工邱於哲是相關科系碩士畢業生,之前在實驗室研究魚類微生物。邱於哲表示,他希望將所學應用到現場,而非只停留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在他的班級甚至上下幾個年級中,只有他一人實際走到養殖場投入現場工作。邱於哲認為許多年輕人視養殖業為沒有前途的傳統產業,但他選擇跟隨自己的興趣發展。即使在颱風天,曾彥欽仍會到養殖場照顧金魚,以防天氣造成傷害。他的願景是成為全台灣最大的金魚種源庫,並將養殖金魚的知識傳承下去,讓台灣金魚產業能永續發展並走向國際舞台。


標題:屏東「金魚帝國」曝光!上班族變養殖場老闆 盼成全台最大金魚種源庫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