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華商報報導,西安離異女子陳冰蘭(化名)受相親網站一男子推廣某品牌化妝品的號召,毅然投入10萬元加盟做代理,後發覺不對,但為時已晚。
之後,四川、江西、廣東、河南、浙江等地多名女代理商紛紛致電投訴西安本地多家商貿、化妝品銷售及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網上多名擁有“陽光”人設、被包裝為“成功人士”的男子的情感攻勢,實施化妝品代理招商“圍獵”,進行“精準收割”,其所涉品牌有十幾個,不僅令她們在情感上遭遇打擊,更在經濟上造成巨大損失。
情感做“引子”
河南婦女借款湊20萬當代理
“他對家人有責任有擔當,事業上又是一個企業高管、一個董事長,完美的人設加上平日里的噓寒問暖,怎能不讓我這麼個普通女人充滿信任和崇拜。”
河南開封的秦寶青,今年已50歲出頭,在當地超市工作。去年7月下旬,忽然有一個微信網友“秋月”從超市“福利群”加了她。當時她以為是同事或顧客,就沒有拒絕。
隨後,對方自稱姓郭,西安人,是看到她微信頭像很像其給母親送的一束花,所以加她的。而她看到對方朋友圈的兩條分享,一個在寫字、一個健身,挺自律的,就沒有拒絕。
其後,郭某每天都在分享自己的生活,不是帶父母去寺廟燒香祈福、去養老院陪老人,就是帶女兒出來玩,這讓她感覺對方很有責任心和擔當。
在聊天過程中,郭某告訴她自己早年離婚,一個人帶女兒,現在女兒13歲了,忽然發現早戀了,很痛苦不知怎麼辦……聽到對方訴苦,一下子就戳到她的軟肋,讓她充滿同情。
隨後兩天,他還介紹自己是某護膚品企業的董事長,從打工開始,曾先後經歷被合夥朋友捲款百萬而走、妻子賭博不辭而別,最終仍然創業成功的勵志故事。這讓她非常佩服。隨後,他便說前兩天見了一幫朋友,有人建議他建一個教育的群,想分享下育兒經驗,於是將她拉了進去。
“在群裡,他繼續分享自己的創業經歷,不斷有人喝彩,忽然有人就分享了直播間,內容是介紹他的生物科技公司,還有×皙品牌的護膚品,隨後有人提議要跟他幹,當即就有人曬交錢的截圖。”秦寶青稱,當時覺得自己一無經驗、二無人脈,並不想做,“結果,郭某就私信我,說限額32人,招商通道馬上就關閉了,不如趕緊搶個名額,於是我就交了3萬元,可隨後他又建議我做市級代理,說我很優秀,可以帶我去奔好的事業,就又從支付寶上借了6萬元……”
當秦寶青交了市級代理的錢後,郭某又勸她做省級代理。稱河南人多、市場大,且省級代理公司會去開直營店,鋪廣告,把產品嫁接到美容院、月子中心、大型實體商超,而且“可一個月回本見收益”。在對方勸說下,本沒有多少積蓄的她先後從幾張信用卡中取出錢轉給郭某,前後11筆轉賬共20萬元做了該品牌的省級代理。
然而,貨到後,她卻坐困愁城。由於郭某承諾的“線下幫著賣”“開實體店打廣告”沒有兌現;拿到的化妝品因無相關證書進不了美容院、月子中心和商超,她又毫無渠道售貨,以至於光每個月的信用卡還款便令她焦頭爛額。無奈之下她與郭某聯繫,對方卻總無回复。
“從相識到投資,他以各種理由頻繁更換微信號和手機號,總共有9個。”由於聯繫不上郭某,秦寶青兩次來西安找,但始終沒見到人,後聯繫其公司,亦無果。最後提起訴訟,才最終以庭前調解獲退17萬元。
![]()
內容相近的視頻
大致相同的情感話術
在相似的代理招商套路下,河南三门峡的冯静芹投入29800元;河北张家口的孙玉花投入4万元;福建泉州的沈夏媛投入69800元;江苏盐城的邢星星投入69800元;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周丽华投入79000元;陕西韩城的张春芳投入119800元;吉林长春的吕娅玲投入15000元……
眾多原本並沒有做過生意、更不了解化妝品行業,從沒有過代理經驗的諸多女性,受情感驅使以及改變現狀的憧憬,或拿出有限的積蓄,或通過網上借錢、信用卡取現,以湊夠不同代理級別的費用。而之所以如此,無非是在網上遇到了連面都沒見過的、充滿正能量的、擁有“陽光人設”的李某、郭某、宋某、楊某、齊某等人。
很多女代理商後來比對聊天記錄、視頻圖片發現,不光這些人微信聊天中所發的視頻內容大致相仿,其發送節奏也差不多,其各自展示的在偌大的書房讀書、開豪車、去健身房健身的圖片,和與家人一同吃飯、陪父母去廟裡上香祈福、給女兒過生日的視頻等等,除人物有所不同,內容幾乎一樣。甚至有的女代理商還發現,在勸女性投資的最後環節,所傳的為其“墊資”的截圖都一模一樣。
![]()
簽合同+“已退費”
令維權變得複雜又難
記者採訪了解到,當投資代理的錢轉給公司公戶或個人、簽過代理協議後,不少女性發現,曾經噓寒溫暖、親切可靠的郭某、楊某、齊某、宋某等人,忽然冷淡下來,隨後不是以“累病了住院”,就是以“父母病了住院”,很久不回消息,或乾脆再無聯繫。
感覺入坑的女代理商們要求公司退貨、退代理。最終,大都退了80%到50%不等代理款。
在簽退費協議前,很多女代理商被要求籤一份禁止負面投訴和不再追究公司責任的承諾書。為了盡快拿回大部分投資,她們大都選擇了妥協。
記者調查
合同違約責任都是對乙方要求
職能部門以合同糾紛處理
調查中,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通過查閱十多位女代理商的代理合同發現,合同中有的未寫代理價格,有的未註明合同簽約地;在違約責任方面,全是對乙方代理的要求,對於公司如何對代理商進行線下扶持,則缺乏具體約定。
很多女代理商還反映,除了噓寒溫暖的話術引誘外,這些公司在直播間、微信群展示的各種榮譽證書、質量證書以及“即將在央視播出廣告”的宣傳,也是令她們最終投資代理的重要因素。
採訪中,很多受害者向警方報警也未能立案,市場監管部門最後也只是以合同糾紛為由進行調解。
律師觀點
虛假人設誘導投資可能涉嫌詐騙
陝西恆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認為,在警方和市場監管部門不立案的情況下,女代理商們可以收集聊天記錄、轉賬憑證、合同協議等證據,通過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來要求對方退還餘款。
建議除了向法院提起訴訟外,女代理商們可以先嘗試與公司協商解決,要求公司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或退還剩餘款項。與此同時,也可以向消費者協會、市場監管部門等相關機構投訴,尋求幫助和調解。若涉嫌詐騙,可選擇向警方報案處理。此外,聯合其他受害女代理商,通過集體維權的方式,也會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本文女代理商均為化名)
來源: 華商報大風新聞、本文部分配圖為AI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