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回應小字爭議,一切都結束了

者| 嘉月

來源| 廣告案例精選

雷軍的微博評論區,又現大型內涵現場。

事情起源於一條慶功微博。

近日,雷軍興奮地轉發了一條消息,宣布小米YU7在汽車之家冬季續航測試中拿下續航里程和達成率雙第一。

沒想到評論區畫風突變,一條“有沒有小字”的提問收穫熱評第一。

面對網友的靈魂拷問,雷軍既沒否認也沒解釋,默默回了八個狗頭表情包。

這波操作被網友秒懂:“好傢伙,雷總這是用魔法打敗魔法”、“八個狗頭,等於’行業陋習我不好說’”。

經歷過一連串小字爭議後,網友已經養成條件反射——

看到小米宣傳,先找小字說明。

1

小米的小字文學

小米的“小字梗”能破圈,羅永浩的神補刀功不可沒。

這位行業明嘴在“逆光之王”事件後直言,用極小字標“目標成為”是行業普遍陋習,不是小米獨創。

但他也毫不留情地指出,猥瑣的、誤導性的、不地道的小字該消滅。

圖源:@羅永浩的十字路口

這話撕開了行業最後一塊遮羞布。

放眼整個營銷界,類似操作比比皆是。

食品包裝上印著

不含蔗糖

小字標註

含有結晶果糖

護膚品宣稱

7天淡紋

小字寫著

基於實驗室測試

快消品打著

買一送一

角落裡的

送一

指的是小樣而非正裝

這些商家都深諳一個道理,大字吸引註意力,小字規避法律責任。

然而,小米將這種藝術發揮到了新高度。

從手機到汽車,一系列“小字梗”讓網友不得不拿起放大鏡看廣告。

手機圈裡,小米17Pro標榜“逆光之王”,右下角卻有一行幾乎看不清的小字:“逆光之王是產品設計目標”。

圖源:微博

同系列還有“小尺寸續航之王”,旁邊同樣跟著“目標:小尺寸續航之王”。

圖源:微博

甚至網友還翻出舊賬。

早年小米筆記本說“比一元硬幣還薄”,結果實測是豎起來的硬幣。

圖源:微博

SU7 Ultra宣傳“1.98秒破百”,但備註了“不計起步時間”。

圖源:小米

YU7宣傳的“超高標準材料應用2200MPa小米超強鋼”,下面小字寫著“小米超強鋼指材質項目名稱”。

圖源:小米

2

營銷的真誠悖論

面對質疑,小米曾回應稱小字備註是“行業通行做法”。

但這種解釋難以平息公眾的嘲諷:“照這邏輯,國足都能貼海報說’世界杯冠軍’,再補行小字’努力目標’。”

網友總結小米的套路,“大字吹牛,小字圓場”。

這種小字文學很快被網友玩壞:

“我叫馮雲,比馬雲多兩點。”

“我喝54度白開水,比飛天茅台多1度。”

“我拖拉機方向盤,比勞斯萊斯寬2cm。”

更損的梗是:“雷軍比姚明還要高。”

圖源:小紅書

衝著“之王”下單,結果發現是“目標”?

玩笑背後,是消費者感到被糊弄的無奈。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點出:“企業的唯一目的是創造顧客。”

但創造顧客不難,難的是留住顧客。

當消費者每次看宣傳都要化身列文虎克找角落裡的補充說明,買東西變成大家來找茬遊戲時,品牌信任度也在一次次調侃中消耗殆盡。

有律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大字吸睛、小字免責”的玩法,就算合規也涉嫌誤導消費者。

畢竟普通消費者沒義務也沒精力去破譯廣告裡的文字迷宮。

3

流量的雙刃劍

雷軍和小米的流量體質,早就成了一把停不下來的電鋸。

好處顯而易見。

雷軍的“Are You OK”梗,為小米省下億級廣告費;小米SU7靠雷軍自駕直播、短視頻營銷,預售量直接爆表。

但壞處是,一旦出事,輿論反噬也更狠。

比如今年3月小米SU7交通事故導致傷亡,儘管原因複雜,但網友第一反應是質疑“智能駕駛靠不靠譜”,甚至引申到“小米安全是否吹過頭”。

還有半個月前鬧得轟轟烈烈的小米SU7 Ultra碰撞後車輛燃爆事件。

圖源:微博

每當小米汽車發生交通事故時,媒體標題直接帶上“小米”標籤,上一個能享受這種曝光級別的事特斯拉。

高關注度意味著高審視小問題會被放大為信任危機,大問題直接讓你住在熱搜上,持續接收來自數億網民的審判。

這種流量反噬在商業上並不新鮮。

就像山姆和胖東來,享受了網紅超市的銷量紅利,也得承受顧客拿放大鏡挑刺的壓力。

但問題是,當營銷話術比產品跑得快時,信任消耗的速度會遠超想像。

哲學家桑塔亞那有句話說得好:“那些拒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轍。”

對小字營銷的依賴,本質上是對短期流量的貪婪。

但今天的消費者早就不像十年前那麼好忽悠了。

大家會翻小字、會對比數據、會刨根問底。

你想玩文字遊戲,反而可能被遊戲玩進去。

4

營銷與產品的天平

營銷的本質是放大產品優勢,而非創造不存在的優勢。

小米YU7的續航成績確實能打,橫向對比同場測試的特斯拉Model Y實測469.8公里,理想i6(573.9公里)也比YU7遜色些。

圖源:@雷軍

甚至有上海車主曬出數據力挺,YU7 Pro版在11.6kWh/100km的能耗下,實際能跑741公里。

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本不需要任何小字修飾。

營銷或許可以帶來短期熱度,但唯有產品能承載長期信任。

看看那些被流量反噬的案例,有的品牌曾靠誇張宣傳一夜爆紅,卻因產品質量問題迅速跌落神壇。

消費者可能會被華麗的營銷話術迷惑一次,但不會上當兩次。

當網友能捧著你也就能踩你,今天為你點讚的同一批人,明天可能因失望而轉身。

營銷做到120分,產品不及格,最終難以收場。

真正的長期主義,不是靠小字免責,而是靠產品說話;不是靠流量驅動,而是靠口碑傳承。

圖源:小紅書

雷軍那八個狗頭表情,與其說是回應,不如是一種無奈的解圍。

畢竟在流量時代,解釋可能越描越黑,沉默又會被罵傲慢。

但網友真正想要的,從來不是表情包,而是坦誠的數據、踏實的產品。

小米不是不懂這個道理。

從“性價比之王”走到今天,它最需要的其實是把對標蘋果的口號,變成用戶拿到手後一句“這手機確實能打”。

否則當小字梗從段子變成標籤,再想撕掉就難了。

流量能一夜造神,但唯有產品能讓人留下。

行業資訊、案例資料、運營乾貨,精彩不停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廣告案例精選】↓↓↓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