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
前言
要是有人告訴你,有家公司手握84億融資,還有寶馬、沃爾沃高管組成的豪華團隊,結果五年時間連一輛量產車都沒造出來,你肯定覺得是天方夜譚。
但這事兒還真發生過,主角就是曾經和蔚來、小鵬齊名的拜騰汽車,當年的“造車新勢力四小龍”之一,如今卻成了行業裡最典型的反面教材。
![]()
潛力無限卻走歪路
現在再提拜騰,可能不少人都沒印象了,但在2017年它剛出道的時候,那風頭可比現在的新勢力車企足多了。
別的不說,就看它的管理團隊,董事長畢福康是親手打造寶馬i8電動超跑的“大佬”,總裁戴雷深耕中國市場多年,之前在東風英菲尼迪和華晨寶馬當過高管,連沃爾沃中國的核心成員付強都來加盟了。
這樣的配置往投資人面前一擺怎麼可能能不心動,再加上拜騰一上來就畫了個大餅,在南京圈下1200畝地,要投資110億建工業4.0標準的生產基地。
![]()
當時去參觀的人都說,那廠房寬敞得能開飛機,設備全是從國外進口的,處處都透著要“幹翻特斯拉”的野心。
資本自然是趨之若鶩,從2016年母公司成立到2020年,拜騰短短四年就完成了六輪融資,總金額高達84億。
要知道那時候蔚來還在為資金鍊發愁,李斌被稱為“2019年最慘的人”,小鵬也在到處找投資,而拜騰卻能挑挑揀揀,甚至有底氣拒絕一些投資人,當時業內都默認拜騰肯定是下一個行業巨頭,沒人能想到它會栽得那麼慘。
![]()
拜騰的崩塌,不是因為技術不行,也不是因為市場不好,而是敗在了“揮霍”二字上,硬生生“燒光”了自己的“家業”。
這事兒連央視都看不下去,直接點名批評它“燒光84億元,卻造不出量產車”,而那些被曝光的騷操作,更是刷新了大家對“燒錢”的認知。
![]()
“燒光”企業
最出名的就是“5000萬零食費”,2019年的時候拜騰北美辦公室也就300多個員工,可一年在零食上的花費就高達700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快5000萬了。
換算下來每個員工平均一天要花450塊錢吃零食,這錢夠普通上班族一周的伙食費了,而這些僅僅是他們的零食錢。
而且這些零食還不是普通的薯片可樂,全是進口的高檔巧克力、有機水果乾,甚至還有小眾品牌的堅果,簡直把辦公室變成了高端超市。
![]()
要是說零食只是小打小鬧,那在“面子工程”上的投入就更離譜了,高管出差必坐頭等艙,喝的紅酒得憑身份證才能買到。
銷售員的製服非要從法國空運過來,找的還是殿堂級設計師,一套成本就好幾千,比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還高。
更誇張的是名片,一盒就要上千塊,用的是進口特殊紙張,還帶燙金和金屬裝飾,拿在手裡比錢包還沉,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奢侈品名片夾。
![]()
2020年北美CES展會的時候,拜騰為了撐場面,直接花30萬美元把一輛概念車空運過去,要知道這筆錢能買三輛中端電動車了,就為了在展台上亮幾分鐘相。
展會結束後,又花巨資把車海運回來,來來回回的費用夠普通車企研發一個小部件了,可這些風光操作除了賺點眼球,對造車一點幫助都沒有。
比揮霍更致命的是拜騰內部的混亂,董事長畢福康是技術出身,一門心思想搞研發、拓海外市場,總裁戴雷更懂中國市場,覺得應該先搞品牌營銷。
![]()
兩人誰都不服誰,從公司戰略到資源分配,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會為了概念車發布會發言稿的時長爭得面紅耳赤。
高管內鬥直接導致公司內部拉幫結派,員工還不到一千人,副總裁卻有29個,各個派系在技術路線上各執一詞,今天定了用這個方案,明天另一個派系上台又全推翻重來,研發工作根本沒法推進。
有數據統計拜騰在核心研發上的投入佔比還不到15%,絕大部分錢都花在了零食、制服這些沒用的地方,以及內鬥帶來的內耗上。
![]()
終到破產
錢燒完了矛盾也徹底爆發了,2020年六月拜騰突然宣布暫停中國內地業務,北美和德國辦公室直接啟動破產程序。
員工工資拖了好幾個月沒發,供應商的欠款也堆成了山,這時候大家才發現,說好2019年底量產的車,連個正經的樣車都沒造出來。
其實拜騰不是沒機會翻身,2021年富士康看中了它的生產基地,拉著南京經開區一起合作,想幫牠實現量產。
![]()
當時所有人都以為拜騰能起死回生,可沒想到內部股東還在斗,今天爭控制權明天搶資源,把富士康折騰得夠嗆,沒撐多久富士康就徹底放棄,撒手不干了,這也成了壓垮拜騰的最後一根稻草。
2023年10月拜騰的母公司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那個曾經斥資110億打造的1200畝生產基地,成了最大的笑話。
連一輛車都沒生產出來,就變成了荒蕪的空院子,裡面雜草長得比人還高,水電早就停了,只能僱幾十個保安看著。
![]()
這片曾經的明星園區,後來被拿出來拍賣,前六次都沒人敢要,直到第七次,才被京威股份以8.18億的底價接盤,要知道這連當初投入的零頭都不到。
更諷刺的是,2024年3月還有消息曝光,拜騰欠的稅款高達4048.5萬,到倒閉都沒還清。
現在再回頭看拜騰的故事,真的讓人唏噓,它手裡的牌太好了,豪華團隊、84億融資、政府支持、先發優勢,隨便哪一張都能讓現在的新勢力車企眼紅,結果卻落得這種下場。
![]()
可它偏偏忘了,造車不是炫富,不是搞面子工程,核心永遠是技術和產品,再看看同時期的蔚來和小鵬,當年日子比拜騰難多了。
蔚來差點破產,小鵬靠創始人賣房續命,但它們都把錢花在了刀刃上,研發電池、優化智能座艙、建線下門店,反觀拜騰,把融資當零花錢,把精力耗在內斗上,失敗早就注定了。
![]()
結語
拜騰的倒下給所有車企都上了一課,資本可以給你鋪路,但不能替你贏,團隊再豪華,心不齊也沒用,行業再風口,不腳踏實地也會摔下來。
現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更激烈了,每年都有新品牌冒出來,也有老品牌倒下,但拜騰這個“燒光84億造不出車”的案例,永遠會是行業裡最深刻的警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