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鄒韜奮先生誕辰130周年。在探尋救國真理的道路上,鄒韜奮經由兩次海外遊歷,一步步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為民主政治,為文化副業,奮鬥不息”。
「西歐見聞」
1933年7月,上海黃浦江碼頭,“佛爾第號”郵輪的汽笛在沉悶的空氣里撕開一道裂口。鄒韜奮立在甲板上,指尖摩挲着衣角。身後,楊杏佛遇刺後的白色恐怖籠罩整座城市;身前,茫茫大洋鋪向天際。這趟被迫開啟的流亡,於他而言,既是逃離魔爪的生路,更是探尋救國真理的征途。
抵達歐洲後,鄒韜奮先到義大利威尼斯,繼而前往佛羅倫薩,之後經瑞士抵達法國。巴黎街頭遍布咖啡館,表面繁華熱鬧,卻也藏着諸多凄慘景象。
1934年初,鄒韜奮前往比利時考察,恰逢舊王亞爾培出喪、新王利阿波爾三世登位,布魯塞爾街道上民眾揮着帽子歡呼。但在清晨的馬路旁,又常有失業工人攥着幾根鉛筆變相乞討,刺痛人心。
鄒韜奮認為,資本主義社會諸多狀況的根源在於“生產力的進步已和生產工具私有的社會制度不相容”。要徹底解決這種不相容的問題,“只有根本改造束縛這生產力的社會組織,代以為大眾福利盡量利用進步生產力的社會組織”。
在布魯塞爾以南的滑鐵盧古戰場,鄒韜奮聽導遊講述拿破崙因輕敵慘敗,不禁聯想到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暴敵侵入國境,還有什麼苟安圖存的餘地?“比利時雖是蕞爾小國,她所以能卓然立於世界,也全靠這一點英勇抗戰令人不敢輕視的精神。”
荷蘭海牙與阿姆斯特丹,城市整潔,腳踏車普及,社會管理有序。但在博物館裡,荷蘭刻意展示殖民地物產豐富與土人“落後”狀況,實則是為殖民剝削尋找借口,資本主義國家的掠奪本質未改。
在德國考察期間,鄒韜奮敏銳察覺到當地政治令人髮指的“褐色恐怖”:政治嫌疑犯會被強行關押進“集中營”,遭受鞭撻等種種酷刑,甚至“殺頭不夠而還要用斧頭來亂砍一陣”,這無疑是對人類文明的公然挑戰。
一路行來,鄒韜奮遍歷多地,眼見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表象與剝削本質,更加堅定了探尋民族出路的決心。
「蘇聯印象”
1934年7月,鄒韜奮抵達蘇聯。初到列寧格勒,沿岸堆積的木料綿延不絕,運貨小輪穿梭其間。工人見考察團到來,紛紛揮手致意。上岸後,蘇聯旅行社為外國旅客特設的休息廳,玻璃窗明凈,糕餅與飲料陳列整齊。職員身着制服、動作利落,對不同國籍的旅客一視同仁。
在莫斯科佛勒格機械廠,4500名工人中女性佔了一半。她們在車床前操作精準,技術不遜於男性。工廠附設託兒所與學校,解決了工人子女照料與教育問題。工人的工資依技能與責任分級,且每年享有2周至6周的帶薪休假。
莫斯科舒西努集體農場成立於1930年,由148家農戶聯合耕作,並設公共食堂、託兒所與學校。據農場主席介紹,當地1933年的生產量較前一年增加30%。在農業未經集體組織以前,每農戶每年收入僅500盧布,集體化後達3000盧布左右。從前分散的小農經濟,如今通過規模化種植與機械輔助,生產力大幅提升。
鄒韜奮感慨,“生產的動機必須為供給大眾的需要,而不是為少數人謀利潤:要辦到這一層,生產工具必須社會化,即必須為社會所公有”。
當時,莫斯科大學與各類專門學校實行免費教育,大學學員每月還可獲得一定的津貼。在鐵道專門學校,學生需完成50周的工廠實習,課程中還設有500個小時的政治經濟與唯物辯證法學習任務,目的是讓青年在掌握謀生技能的基礎上以更宏觀的視野理解社會發展規律,進而成長為兼具技術素養與進步思想的建設者。
鄒韜奮注意到,蘇聯影片具有鮮明特色:影片中的主角從不是“勝利的盜魁、奢華的寄生蟲、為個人發財的成功者”或是“誘惑女性的青年與市儈”,而聚焦於為社會發展奉獻的建設者,其行動的核心始終以“為社會大眾謀幸福為第一義”。影片的結局也一般不將重點放在故事中的“英雄”或“明星”身上,而着重凸顯其間蘊含的進步主義、革命精神與新社會秩序的價值,“使得觀眾感覺到這是人類歷史上新紀元的一種描述”。
在莫斯科,紅場的“運動大檢閱”每年舉行,10餘萬男女青年身着運動裝列隊,高呼“為工作和防衛而準備”,展現出全民參與建設的凝聚力。
鄒韜奮還專門拜訪了列寧墓。彼時,列寧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浮現在他腦海——無論身處何等困難、艱苦與失敗的境遇,列寧的信仰始終未有動搖,而這正是列寧從不為失敗所沮喪的關鍵所在。鄒韜奮感言,列寧一生的政治活動始終代表着一個以勤勞大眾為中堅、比任何個人都更偉大的革命運動。
蘇聯的實踐與鄒韜奮研讀馬列著作時形成的理論認知相互印證,讓他進一步明晰: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具有內生性,無法根本解決階級壓迫與貧富差距的固有矛盾;社會主義制度通過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切實保障民眾權益等,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鄒韜奮認為,中國之救亡當循此途——“以制度之力消弭剝削,以集體之力創造福祉”。在編撰《萍蹤寄語(三集)》弁言時,他提筆寫道:“我們的民族是受帝國主義壓迫和剝削的民族……中華民族解放的鬥爭,決不能倚靠帝國主義的代理人和附生蟲;中心力量須在和帝國主義的利益根本不兩立的中國的勤勞大眾的組織。這樣的中心力量才有努力鬥爭的決心和勇氣,因為他們所失的就只不過一條鎖鏈!”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肖偉光、陳熙美)
原標題:《經由兩次海外遊歷,探尋救國真理|紀念鄒韜奮誕辰130周年》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曹立媛
來源:作者:肖偉光 陳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