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22桌賓客提前走,不是沒禮貌,是儀式感熬成了煎熬

貴州遵義一場婚宴上22桌賓客集體提前離場的新聞,把婚禮儀式感扯進了最現實的矛盾裡。

不是儀式感錯了,是有人把想當的執念,變成了讓所有人陪我耗時間的任性。

10月底的那天,遵義某酒店的婚宴廳裡,紅綢布鋪得發亮,涼菜盤裡的醬牛肉都凝了油,可新娘還在化妝間裡跟爸媽急得直搓手,每隔五分鐘就派服務員去催,得到的回复永遠是“再等會兒,最後一張”。

那邊賓客們坐得屁股發麻,有人把手機刷到電量只剩5%,有人偷偷溜去門口買了煎餅果子,還有位抱著孫子的阿姨忍不住拍了桌子。

“我孫子從早上7點就沒吃早飯,這酒席到底是辦給人吃的還是辦給相機時間晚了整整兩個小時,”新娘才穿著拖尾婚紗慢悠悠走出來,可這時一半賓客已經拎著包走了,剩下的人也都沒了吃飯的興致,有人小聲嘟囔:“這分明是讓我們陪她拍MV。”

其實,很多新娘的拖延都藏著一種人生唯一一次的焦慮——怕婚紗不夠閃,怕妝容不夠精緻,怕錯過任何一個能留一輩子的鏡頭。

就像我朋友當年結婚,為了拍“逆光轉圈圈”的鏡頭,在酒店門口站了40分鐘,凍得直打哆嗦,可她事後說:“我怕以後看照片的時候,會後悔沒拍好。 ”

可她忘了,婚禮不是沒人有義務陪你耗著——你想拍美照,可以提前一天去拍婚前照;你想有儀式感,可以把流程縮短到半小時以內,而不是讓所有人陪你“演”兩個小時。

對於賓客來說,他們來參加婚禮的核心需求很簡單:一是給新人送祝福,二是吃頓熱乎飯。你讓他們等兩個小時,相當於把祝福變成了煎熬。

就像網友說的:“我包了800塊紅包來,不是來當背景板的,也不是來等你拍大片的。 ”更扎心的是,這種拖延還會傷了父母的心——新郎爸媽一邊心疼酒席錢(很多酒店是按時間收費的,每多等一小時就要多花幾千塊),一邊還得再等等,新娘子馬上來。那笑比哭還難看,比吃了黃連還苦。

其實,類似的拖延翻車不是第一次了。去年有個新聞,某城市的一場婚禮因為拖延了三個小時好好的喜事變成了“愁事”;還有一次,某婚禮因為拖延,賓客們集體退席,剩下的酒席全浪費了,新人哭著給大家道歉。

根據某婚禮策劃平台的調查,有63%的賓客認為婚禮拖延是最讓人反感的事情,甚至超過了酒席難吃。

說到底,真正的儀式感不是過度完美,而是為別人著想。你為賓客考慮,提前把流程寫得詳細到分鐘(比如8點點接親、10點到酒店、10點半開始儀式、11點開席),既能保證有儀式感,又不會耽誤大家的時間。

你為父母考慮,把拍照片的時間放在儀式之前(比如新人提前半小時到酒店,拍迎賓照),不讓他們著急;你為自己考慮,不要把精力放在裙擺甩得夠不夠遠、眼淚掉得夠不夠準時、這些無關緊要的細節上,才能真正享受婚禮的快樂——當你看到賓客們笑著吃著飯,父母一起見證新人的幸福時刻。

最後跟大家聊聊:如果是你辦婚禮,你會怎麼平衡想當完美主角的心情和不讓大家等的分寸?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咱們一起說說婚禮到底該怎麼搞,畢竟,好的婚禮不是演出來的,是暖出來的。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