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英國《衛報》披露了美國加沙分治計劃,將這個飽受戰火蹂躪的地區推向更危險的邊緣。所謂“綠區重建、紅區廢棄”的規劃,看似是戰後秩序安排,實則藏着霸權私心與歷史積怨的雙重陷阱。
這份由中央司令部擬定的計劃,核心是在加沙東部划出“綠區”,由歐洲軍隊主導的國際維穩部隊(ISF)與以色列軍隊聯合駐守,並開始重建。而其餘是滿目瘡痍的“紅區”,則任其荒蕪。
美國打算既不派兵也不出錢,卻急着推動聯合國授權,讓歐洲國家派兵。正如外交人士所言,這是“只想定目標,不願付代價” 的霸權邏輯。更深層的圖謀是通過分裂加沙,美國既能鞏固以色列這個中東“支點”,又能借歐洲軍隊維持地區影響力,自己則坐收漁利,完美復刻其在中東的“代理人模式”。
可為什麼加沙非要被分治?這背後是巴以爭端七十多年的死結。1947年聯合國 181號決議曾計劃在這裡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但當時占人口多數的阿拉伯人拒絕接受“猶太人僅佔6%,土地卻分得 57.2%領土”的方案,阿拉伯國最終未能誕生。
隨後的中東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包括加沙在內的全部阿拉伯國領土,雖曾在2005年撤出加沙定居點,卻始終保持實際控制。對以色列而言,分治是維持安全優勢的“保險栓”,控制東部“綠區”可防範武裝人員滲透,分裂狀態更能削弱巴勒斯坦人的抗爭力量。而美國的計劃恰好迎合了這種需求,讓以色列的佔領以“國際維和” 的名義合法化。
更殘酷的是,分治計劃完全無視加沙民眾的生存危機。聯合國數據顯示,加沙 80%以上的建築物已被炸毀,近150萬人在帳篷里等待援助,連清潔水都成了奢侈品。美國承諾的“綠區重建”看似美好,卻早已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留下慘痛教訓。巴格達的“綠區”是被防爆牆圍起來的西方飛地,牆外則是恐怖襲擊頻發的廢墟,這種模式最終以美軍失敗告終。如今加沙的“綠區”只會更糟 。國際部隊與以色列軍隊“整合駐守” 的要求,讓歐洲國家望而卻步,除意大利外幾乎無人願意派兵,連消息人士都直言這是“痴心妄想”。沒有兵力保障的“綠區”,不過是另一個衝突爆發點。
那為什麼不能簡單劃清界限、各自管理?答案藏在四個解不開的死結里。首先是邊界之爭,巴勒斯坦堅持以1967年戰爭前的邊界建國,以色列卻堅決反對,加沙東部的“黃線”早已成為雙方的衝突導火索。其次是安全信任崩塌,以色列擔憂獨立後的加沙成為武裝襲擊基地,而巴勒斯坦人親眼目睹以色列持續限制援助物資進入,根本無法相信 “劃界即和平”。
再者是耶路撒冷地位、難民回歸等歷史遺留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任何邊界劃分都是空談。最後是外部勢力干擾,美國的分治計劃壓根沒提“巴勒斯坦自治”,反而將巴勒斯坦警察部隊的規模壓縮到國際部隊的五分之一,本質是剝奪其主權。
更危險的是,這個計劃正在製造新的動蕩。對加沙人來說,“紅區”的遺棄意味着永遠失去家園,必然引發更激烈的抗爭;對地區國家而言,這種“合法化佔領”會激化阿拉伯世界的反以情緒,破壞地區穩定。連斡旋者都警告,這會讓加沙陷入“既非戰爭也非和平”的怪圈,以色列的突襲將更頻繁,巴勒斯坦人的自治更是鏡花水月。
回望歷史,加沙的悲劇從來不是“無法劃分邊界”的技術問題,而是“拒絕平等”的立場問題。1993年奧斯陸協議曾給過和平希望,卻因以色列定居點擴建、美國偏袒等原因破產。如今美國的分治計劃,不過是用新包裝延續舊邏輯 ,以“重建”為名行“分裂”之實,以“維和”為幌子護“佔領”之實。
加沙的土地上,每一塊廢墟都在呼喚真正的和平。這種和平不該是“綠區” 與“紅區”的割裂,不該是少數人的安全建立在多數人的苦難之上,而應是尊重1967年邊界、落實巴勒斯坦建國權的平等解決方案。當美國忙着算計霸權成本時,或許該聽聽加沙帳篷里的聲音:他們要的不是被劃分的牢籠,而是能安心生活的家園。
可現實是,這場由美國主導的分治鬧劇,正在把和平的希望越推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