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啟“我和我的”宇宙,每年觀眾都能輪番評論各大導演30分鐘的“命題作文”。
今年誰誰誰有意思,今年誰誰誰差點意思。
年復一年,大家在比較之餘,都想看點新意思。
今年兩點有意思。
一,吳京、章子怡、徐崢、沈騰自導自演。
特別是章子怡,處女導。大家的期待會落空嗎?
二,主題切口小了。
從《我和我的祖國》到《我和我的家鄉》,再到今年《我和我的父輩》。
主題縮小至家庭關係,能喚起我們更私人的情感嗎?
《我和我的父輩》
別急,我想分別用一個詞概括我看完的第一印象。
從吳京的《乘風》、章子怡的《詩》、徐崢的《鴨先知》到沈騰的《少年行》,我們一個個說。
1
吳京:戰馬。
《乘風》。
1942年,騎兵團戰士馬仁興(吳京 飾)和戰友們路過一個“空村”。
人呢?
老少婦孺,52個人密密麻麻地躲在地窖裡,扛槍盯梢的竟是一個臨盆的孕婦(張天愛 飾)。
敵人的炮火追得緊,怎麼一下轉移這麼多人呢?
調虎離山。
情急之下,馬仁興讓兒子馬乘風轉移敵人視線。
父子配合能安然無恙嗎?
細節一:一句話。
張乘風惱火地對父親說:
怎麼,你覺得我怕死是嗎?
你猜馬仁興怎麼回答:
我是怕你不怕死。
細節二:一個動作。
馬仁興看著手上沾著鮮血,在黃色的麥田裡跪下哭泣。
也是這隻手。
轉移群眾的雨夜,馬仁興抱著熟睡的孩子。
—尿你一手了。
張乘風有些幸災樂禍地提醒。
—你小子小時候也是這麼對我的。
馬仁興把手伸出洞外,讓雨水洗刷,沒當回事,反而一臉笑意。
對仗整齊的臺詞和動作,既充滿父子血濃於水的連線。
又暗指在拋頭顱灑熱血的年代,這對父子面臨的犧牲。
但感情戲當然並不是吳京擅長的。
從家喻戶曉的《戰狼》,到這個故事中的戰馬。
“戰”才是吳京最擅長的。
“戰馬”一詞,對應的是吳京片段最大亮點:
動作。
最後一場馬戰,戰士從隱蔽的草叢中衝向敵軍。
長劍對長槍短炮。
戰馬被敵人炸爛身體,鮮血噴湧而跪。
戰士被擊中跌落,身體沉重地摔在地面……
一系列鏡頭語言,逼真地把當年抗戰的慘烈白描於你面前。
痛。
撞擊感、撕裂感衝擊我們的眼球。
吳京對戰爭片動作戲的把控,還是一如既往的穩。
2
章子怡:皺紋。
章子怡上次還因扮少女被嘲,這次怎麼和皺紋扯上關係?
《詩》。
1969年,一對航天科學家夫妻帶著一對兒女在“長征一號”火箭發動機研製基地工作。
環境艱苦,漫天黃沙,工作也似乎危險、神祕。
一天,一家人難得吃上一回肉絲,但哥哥因為打架被罰不能上飯桌。
為什麼打架?妹妹說出了真相。
有孩子說,爸爸是做大炮的,早晚會被炸死。
夫妻對視,沒解釋。
直到父子獨處,兒子再次追問,爸爸才回答:
我是個詩人。
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寫詩。
詩?
為了坐實這個身份,爸爸確實寫了一頁紙。
紙上只有一個字:詩。
其實,這對夫妻是航天人,為製作火箭燃料的。
這工作精細,一個不留神就可能引發爆炸。
預告片已經透露端倪。
兒子在雨夜追問媽媽:爸爸到底去哪了?
再來,媽媽嚴肅地告訴兒子:
這工作很危險,我也可能會死。
嗯,“也”。
不難猜到,爸爸犧牲了。
章子怡飾演的是一個航天人,也是一個單親媽媽。
她頂著齊肩短髮,彆著劉海。
臉上、手上和漫天黃沙一樣——幹黃。
動起來,就能看見皺紋。
在安撫孩子、伏案工作而微曲的手上;在笑著、哭著、喊著時的眼角……
大銀幕上的這些細紋、黑眼圈、晒斑……
不用臺詞,不用情節,就能是一個母親的質感。
皺紋象徵的,是這個故事,也是章子怡一如既往的特點:
堅韌。
再來。
3
徐崢:假髮。
光頭徐崢又戴假髮了,又是他什麼特點?
《鴨先知》。
1978年。
在小學生東東的作文裡,趙平洋(徐崢 飾)是務實生活、敢為人先的好爸爸。
打電話卡秒往外蹦字,從不超時多花一分錢;鄰居為水費分攤而爭吵,他就自制分流查水錶;第一個自制沙發,第一個琢磨做生意掙錢……
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家裡成功擁有一筆386.5的存款。
趙平洋總說“春江水暖鴨先知”,還能預言未來:
出於崇敬,此後,街坊都親切地喊他“鴨先知”先生。
當全班都為鼕鼕爸爸鼓掌時,鄰居小胖出來拆臺。
原來,“鴨先知”是酒廠的銷售科科長。
但,酒滯銷了。
哪有什麼存款,連老婆都要和他離婚。
為了挽回這一切,“鴨先知”背水一戰:
拍廣告。
這個故事根據“中國內地第一支廣告”的真實事件改編。
那時,人們不知道廣告是什麼東西。
但“鴨先知”一聽說這新奇事,眼睛亮了。
於是向兒子鼕鼕求助,偷拿家裡僅有存款、支走妻子,在家拍廣告。
如此冒險嘗新鮮,免不了生出來一堆啼笑皆非。
當然,不僅劇本有意思;鏡頭語言、節奏也很歡快。
肉叔看的時候,整個場子都被“哈哈哈哈哈”籠罩。
徐崢是唯一一個三次都參加了“我和我的”系列的導演。
巨集大題材,總能被他以小品的形式,一邊逗你,一邊不經意就在你心裡留下點什麼。
徐崢的假髮,對應的是他的詼諧。
寓教於樂,是他的片段最大的特點。
最後,是沈騰。
4
沈騰:機器人cosplay
還記得沈騰上次,也是一個非人類,在《日不落》是一塊人形立牌。
這次,他終於是個正兒八經的主演,演一個來自2050年的機器人邢一浩。
一出現,就直接在天邊降落,臉朝下,手腳摔斷,頭撞鐵管上,才終於停下。
單親家庭小學生小小拿走了他時空旅行的工具,一顆藍球。
為了拿回藍球,邢一浩在2021年逗留,成了小小的“假爸爸”。
沈騰這個片段,劇本弱、人物情感也弱。
就是一個勁兒的搞笑。
沈騰的形象,怎麼看怎麼不像精密的高仿生機器人。
一身機器人裝束反而添喜感,像在cosplay。
小小的媽媽(馬麗 飾)第一次看到邢一浩,和觀眾們的不可思議是一毛一樣的:
這是喜歡cosplay啊?
小小童言無忌,更發出靈魂拷問:
大肚腩、雙下巴
你這也太像人了
—保護內部零件。
哈哈哈哈哈,場子裡大家笑得很歡。
這樣的搞笑瞬間,伴隨著闊時空而來的機器人邢一浩的出現,還有很多。
機器人不能淋雨、機器人要充電、機器人不會笑……
這些特質,為搞笑創造了條件。
沈騰的《少年行》像一個段子集,作為每一個獨立的段子,包袱抖得很響。
所以,“機器人cosplay制服”代表的。
是沈騰作為喜劇人的:鬼馬。
5
獻禮片:審題
按照我個人的口味,章子怡的《詩》>徐崢的《鴨先知》>吳京的《乘風》>沈騰的《少年行》。
但看上去,無論是誰。
吳京的動作,章子怡的堅韌,徐崢的詼諧,和沈騰的鬼馬。
這些都是他們原本已被熟知的標籤,沒有更新的心意嗎?
有,章子怡的《詩》。
很多人甚至把這個片段稱為“驚喜”。
其實命題“我和我的父輩”的題眼到底是什麼呢?
我們來審審題。
不是簡單的“我和我的爸爸”。
而是泛指上一輩與我們的:
傳承。
章子怡就把這點說透了。
片子開頭,刻畫了一個白月光般的父親。
假意打兒子,實際上沒真動手。
演戲,是為了一邊安撫老婆,一邊安撫孩子。
夜晚,學狼叫、和孩子在蹺蹺板上談心。
詮釋了什麼叫最好的爸爸,是榜樣也是玩伴。
這個形象似乎已經完美貼合了“我和我的父輩”這個大主題。
沒想到,很快父親就犧牲了。
驚喜一:
你才會發現,哦,章子怡的母親形象才是主角。
預告有個瞬間,海清扮演的女航天員在天上執行任務。
陳道明看電視轉播時,茶几上一張老照片上的兩個人也在“看著”。
就是開頭的爸爸媽媽。
也就是說,妹妹最後繼承了父母遺志,成為航天人。
從媽媽到女兒,是一脈相承的女性表達。
你會發現,讚揚的群體廣了。
《詩》這個片段,延申了“父輩”這個詞彙的含義,讓這部電影的視野一下寬廣起來。
就像章子怡說的,片名的“父輩”一詞,當然不僅僅說的是我們的父親。還包括我們的母親,我們的師長等每一位長輩。
同時,這一段的主創都是女性,更難的是,在女性視角下,表達女性溫柔的方式,並不需要用“溫柔”去說明“溫柔”。
相反,她們偏偏用“剛”去表達“柔”。
這樣是驚喜二。
有人噴章子怡演慣了倔強的角色,都不知道笑一下。
這麼說的人,我覺得沒看懂讓主創的苦心,和角色本身的情感邏輯。
在這個故事裡,父親沒了,媽媽只能為母則剛。
媽媽表現越剛,就越能襯托內裡的柔。
失去丈夫, 她就哭過兩次,卻都不是放聲大哭,而是憋住、往裡收的哭。
第一次,她為了瞞住孩子,在房間裡默默掉眼淚。
即便孩子逼著找爸爸,她只喊兩句話:
我現在就是你爸爸。
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戰鬥!
第二次,她打起精神,丈夫剛去世,同事讓她回去休息。
她卻堅持工作:我能把精準度提高兩毫米。
她的表情越平靜,你就越無法想象她內心的驚濤駭浪。
直到跪在丈夫墓前。
起身之前,一個不易察覺的、往前傾的踉蹌。
她因為悲痛、疲憊而失神,才被含蓄表達。
哭?你只看到章子怡的臉上肌肉劇烈顫動,就是不見她嚎啕大哭。
她不哭,觀眾反而哭得厲害。
今天李銀河就因為看這個片段中的詩句,而從頭哭到尾。
這不僅僅是第一層女性表達、第二層用“剛毅”表達“柔軟”的反襯的成功。
更是《詩》的第三個驚喜:
描繪這對夫妻的可貴,強調的不是犧牲小我的壯烈。
而是強調他們自身對本職工作的敬畏。
是的, 讚頌的切口小了。
到《詩》中的偉大的航天人父親母親,到我們每個人平凡的父親母親。
父祖輩口口相傳的家族故事中,我們身邊就有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和我的父輩”。
爺爺當年曾是一名戰士,爸爸當年曾下海經商,媽媽當年曾是服裝廠女工,懷孕時也堅持工作……
無論是在崢嶸歲月中拼搏,還是在新時代浪潮中奮鬥。
堅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每一個心存江河大義,腳踏實地的“父輩”,都值得敬重。
片末,王菲的《如願》哭倒一票人。
“如果你曾苦過我的甜,我將我願活成你的願”
“我也將見你未見的世界,寫你未寫的詩篇”
上一輩,用他們的苦換我們的甜。
只有繼續奮鬥
才能活成他們的願,續寫他們未寫的詩篇。
一代又一代。
“山河無恙,煙火尋常”。
今日打工人:綠裡騎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