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哲東渡覓真知,古國迎賓析時弊
伯特蘭·羅素1872年出生英國貴族家庭,早年就對西方社會那套東西看不順眼。工業革命鬧騰得熱火朝天,資本家們腰包鼓了,工人卻在工廠裡累得像狗似的。
他從劍橋大學畢業後,沒幾年就捲進反戰浪潮裡頭,一戰打得歐洲雞飛狗跳,他帶頭反對,愣是被英國政府扔進監獄蹲了五個月。出獄後,他寫的那本《數學原理》,擱現在說就是邏輯學的開山之作,影響了一大票人。
![]()
1920年,羅素接到梁啟超和蔡元培的邀請信,那時候中國正鬧五四運動餘波,知識分子們急著找西方救星。他坐法國郵輪從歐洲晃蕩過來,10月13日落地上海。接下來的十個月,他在中國轉悠了上海、北平、長沙、濟南等地,足跡踩得挺廣。不是光跟大知識分子聊天,他還愛鑽茶館酒肆,聽小老百姓閒扯淡,筆記記了厚厚一摞。
羅素骨子裡帶股倔勁,早年撕了家族的貴族頭銜文書,就為不背那包袱。他到中國後,第一場歡迎宴上,就擺手說別把我當大師,當學生就行。這話聽著謙虛,其實透著股平等味。
![]()
那年頭,中國內憂外患,軍閥割據,租界裡洋人橫行,河南旱災餓死人無數。羅素眼睛雪亮,看得清清楚楚。他不是來旅遊的,帶了梁啟超的信,任務是講學,順帶診斷一下這個古老國家為啥總起不來。
1921年夏天,在北大紅樓的講台上,他拋出那句名言:“我不願揭中國人的短,但他們有三個最大的缺點。”這話一出口,知識界炸了鍋,有人覺得他戳中痛點,有人覺得他外行瞎點評。可羅素的底子在那兒擺著,哲學家、數學家、反戰鬥士,他的話分量不輕。
![]()
羅素的觀察,紮根於親身經歷。他在武漢見過軍閥的排場,公館里金條堆山,士兵卻連槍都鏽跡斑斑;在租界街頭,目睹洋人欺負中國人,圍觀者多卻無人吱聲;在災區,賑災款層層剋扣,百姓手裡剩不了幾個子。
這些事在誰眼裡都扎眼,他沒添油加醋,直來直去。話說回來,羅素自己也承認,西方也沒好到哪兒去,議會裡議員收賄賂的事兒,他見得多了。所以他的剖析,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是想藉鏡子幫中國照照自家毛病。那個年代,中國人正迷茫,學西學東學得頭疼,羅素這番話,像一盆涼水,澆醒了不少人。
![]()
疏離貪婪膽怯現,根源製度苦難深
羅素點出的頭一個缺點,叫“冷漠”,用現在話說就是人情淡薄。他觀察到,中國人面對苦難時,往往先顧自家小日子。河南1920年的大旱,餓殍遍野,路邊茶館里地主還照樣賭錢喝酒。賑災糧從官府發下來,一層層過手,到百姓那兒就剩渣渣。
這不是中國人天生沒心肝,羅素說清楚了,是日子過得太苦,苦到骨子裡,只能像刺猬一樣蜷著自保。想想看,那時候軍閥混戰,農民賣兒賣女,哪有閒工夫管別人家的事?羅素這點,沒冤枉人,史料裡,災民自救的記載一大堆,互助社剛冒頭就給鎮壓了。
![]()
第二個缺點,“貪婪”,直指權力那頭。羅素在武漢軍閥那兒見識過,公館奢華得像宮殿,手下士兵卻窮得叮噹響。制度沒個籠頭,掌權的人就容易伸手多撈點。英國自己也這樣,他舉例說,議員表面道貌岸然,背地裡照樣收黑錢。
貪婪不分中西,只看有沒有規矩管著。中國那會兒,北洋政府腐敗透頂,袁世凱稱帝鬧劇剛落幕,軍閥們又開始搶地盤。羅素沒把中國人說成天生貪財,他點的是製度毛病。擱史書上查,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就是衝著這股貪風去的,可惜內鬥太多,成不了氣候。
![]()
第三個,“膽小”,聽著刺耳,其實羅素轉了個彎,說這是種智慧。中國人面對洋人欺凌時,圍觀的多,站出來的少。租界裡,洋商推搡苦力,沒人敢理論。可他又抬出歷史,元清兩代,少數民族打進來,騎馬射箭的蒙古人、清兵的旗幟,最後全給漢文化融了進去。硬碰硬吃虧,用時間熬著,才是長久之道。
羅素這話說白了,就是柔韌勁。想想鴉片戰爭後,中國人沒直接硬扛到底,而是慢慢學起西方的船堅砲利。膽小?不,是戰略眼光。羅素沒美化誰,他直戳當下亂象,但也承認這背後有文化積澱。
![]()
這三個缺點,其實羅素的原意是幫中國自省。他在《中國問題》那本書裡寫得明明白白:中國不是白紙,得留住自家根兒,別一味抄西方作業。話說回來,這些毛病,擱任何國家都可能冒頭,關鍵看怎麼治。
羅素的剖析,有邏輯有深度,不是空談。他從災區貪腐到租界退讓,一層層剝開,根子都指向制度和苦難。接地氣地說,就跟看病似的,先找准病灶,再開方子。中國知識分子那時候,正糾結救國路子,羅素這鏡子,照得人心裡亮堂。
![]()
鏡鑑百年啟新途,種子落地育華章
羅素1921年8月離開中國,輪船開走時,他對梁啟超說,中國的出路在留根。他這趟講學,影響可沒就此打住。回英國後,1922年他出《中國問題》,書裡頭對中國政治、文化剖析得透徹,軍閥割據的亂象、儒家忍耐的韌性,全都寫進去。
金岳霖、馮友蘭這些大牛,受他影響,用邏輯分析法搞中國哲學,新儒學就這麼起來了。庚子賠款那事,1924年英國議會討論怎麼花,有人想建教堂,羅素跳出來反對,說給中國辦教育才靠譜。後來真這麼乾了,清華學校就靠這筆錢建起來,成了中國高等教育的搖籃。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羅素跟愛因斯坦、杜威聯名寫公開信,罵日本披著文明皮行野蠻事兒。這信傳遍全球,幫中國拉了不少國際聲援。羅素一輩子沒忘中國,晚年還老提東方智慧。
他的三個缺點,擱百年後看,已不是短處,而是轉化的優勢。冷漠那股自保勁,成了社區互助的底子;貪婪的教訓,推著制度改革往前走;膽小的柔韌,演成外交上的戰略定力。中國從積貧積弱,到現在經濟騰飛,靠的就是這股子韌勁兒加改革。
![]()
羅素的批評,沒一絲惡意貶低,他是真心想幫。立場上,他站東方這邊,強調中國得做最好的自己。想想看,那時候西方列強欺負中國,他反戰反殖民,早年就為愛爾蘭獨立發聲。
現在,他的書還值得翻翻,不是教條,而是提醒:問題總有,關鍵是直面。中國的路,走得穩當,從五四到改革開放,一步步來,沒抄誰的作業,全是自家琢磨。羅素這老外,意外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過客,卻留下了實打實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