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所有中國外交官入境,不讓兩岸統一,這個國家比美國還要囂張

立陶宛這個波羅的海邊上的小國,人口不到300萬,國土面積也就6萬多平方公里,跟中國一個省比起來都顯得不起眼。

可就是這麼個地方,在對華關係上搞出大動靜,從允許台灣地區開設所謂代表處開始,到後來直接把中國外交官全趕走,還公開反對兩岸統一。

這事兒擱在美國頭上,美國頂多是賣賣軍火、玩模糊態度,立陶宛倒好,直接上手幹,比美國那套外交把戲還直球。說起來,這背後是歐盟小國想在國際舞台上刷存在感。

小國如何一步步挑起對華爭端

立陶宛跟中國的關係,本來挺平淡的,東歐國家嘛,經濟合作多過政治糾葛。可從2021年起,事兒就變味了。那年5月,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

這機製本來是推動基建、貿易的平台,立陶宛外長蘭茨貝吉斯直接批評它製造歐盟內部分化,還呼籲其他歐盟成員跟進。緊接著,7月,立陶宛允許台灣地區在維爾紐斯開設所謂代表處,用了所謂“台灣代表處”的名字,這直接挑戰一個中國原則。

中國當月召回駐立陶宛大使,11月把雙邊關係降到代辦級。立陶宛也召回了自己的大使,貿易上中國停止從立陶宛進口木材、奶製品等東西,企業立馬感受到壓力。蘭茨貝吉斯當時是外交部長,他推動這些政策,強調這是基於民主價值觀的選擇。

2022年,歐盟調查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施壓,認定有脅迫行為,但立陶宛沒退縮,繼續加強與台灣地區的合作,比如簽農業備忘錄,搞半導體和激光技術交流。蘭茨貝吉斯在國際場合反复說,立陶宛支持台灣地區作為所謂“民主夥伴”,這讓關係雪上加霜。

到2023年,雙邊貿易額大跌,立陶宛轉向歐盟和美國尋求補償。立陶宛從一個不起眼的東歐國家,變成歐盟對華政策的先鋒,這不光是外交調整,還是它想擺脫俄羅斯影響、抱緊西方大腿。

蘭茨貝格斯家族背景深厚,加上祖父立陶宛獨立運動領袖的領導,使其在推行強硬政策時更有擔當。也可以讓立陶宛付出代價,經濟上直接損失數十億歐元,企業倒閉,失業率上升。說起來白,小國想要玩大國遊戲,只有量好才能賺到自己的斤斤計較。

外交官驅逐事件的來龍去脈

關係惡化到2024年,就徹底攤牌了。 11月29日,立陶宛外交部宣布三名中國駐立陶宛代辦處工作人員為不受歡迎人士,要求他們在七天內離境。

理由是違反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立陶宛本地法律,其中一人涉嫌在南部城鎮德魯斯基寧凱肇事逃逸,警方查出外交證件已過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烈譴責這事兒,稱是粗暴挑釁,並表示將採取必要措施。

三名人員包括領事和助理,他們按要求離開後,代辦處就剩一人。轉到2025年5月,這最後一名中國外交官出境辦事後想再入境,在維爾紐斯機場被拒。立陶宛邊防說,他持外交護照但認證失效,還超過申根區外交官免簽90天期限,只能轉機走人。

從那以後,維爾紐斯就​​沒中國外交官了,領事業務轉到駐拉脫維亞大使館處理。立陶宛外長帕盧卡斯確認,目前境內無合法中國外交人員。這事兒標誌著兩國關係降到冰點,比起美國和中國大使館正常運轉,立陶宛直接清場,確實更狠。

中國駐立陶宛代辦處網站公告也證實了轉移業務。整個驅逐過程,沒鬧出大衝突,但暴露了雙邊信任崩盤。蘭茨貝吉斯卸任前,還在推動限制中國進入風能太陽能領域,通過法律禁止相關投資。這不光是外交官問題,還涉及網絡安全,2024年4月有報導說中國黑客針對立陶宛議員。

立陶宛這麼幹,表面上看是維護國家安全,其實也想在歐盟內部樹立形象,證明小國也能硬剛大國。可結果呢,中國反制讓立陶宛出口銳減,木材廠、奶酪企業關門大吉。

帕盧卡斯新政府上台後,本想修復關係,2025年4月總理說要恢復大使級,可驅逐事件一出,又卡殼了。

經濟損失與關係修復的艱難路

驅逐外交官後,立陶宛經濟直線下滑。 2022年起,木材出口停滯,工廠閒置,失業率升到8%以上。奶酪等農產品堆倉庫,跨國公司斷鍊,轉向其他供應商。歐盟給補償,但杯水車薪,立陶宛求助德國、法國,沒多少實惠。

2025年,雞蛋價格上漲,民眾抱怨生活成本高。政府轉向菲律賓等國,簽南海合作備忘錄,試圖分散風險。新總理上台後,承諾重啟對華關係,2025年2月外政策研究所文章說,台灣熱在降溫,優先修復經濟。

可驅逐事件讓局面複雜,中國禁止立陶宛銀行合作,供應鏈更亂。蘭茨貝吉斯的政策遺留問題,新政府得收拾。立陶宛人口少,軍隊擴不了,靠外交刷存在,可得罪中國,丟掉世界最大市場,值不值?民眾調查顯示,37%認為支持台灣地區無經濟益處。

歐盟整體對中國更謹慎,立陶宛成孤例。整個後續,關係僵持,中國市場缺失讓出口轉歐盟,但增長慢。蘭茨貝吉斯政治生涯因這事兒爭議大,黨內批評帶來損失,但他沒認錯。說到底,小國囂張一時,長遠得算賬。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