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咱以後養老金還能漲不?”最近,不少老人茶餘飯後都在熱議這事兒。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直言“養老金改革,錢從哪來是難題”,這話可說到退休人員心坎里了。今天咱們就深入聊聊養老金改革的資金難題。
一、政策是真的,難題也是真的
周小川在2025外灘金融年會上的發言,並非毫無根據。
官方數據表明,截至2024年末,咱國家60歲及以上老人超3億,佔兩成多。到2035年,每3個人里就有1個老人
可養老金的錢從哪兒來呢?現在的制度是“現收現付”——
當下是年輕人交錢直接養退休老人,養老負擔不斷加重,從過去5人養1人,到如今3人養1人,未來或2人、1人養1人。周小川直言:沒資金,再好的養老設計也白搭。
二、三個“錢袋子”,哪個都不輕鬆
周小川給出建議:別把養老希望全押一處,得構建三個不同來源的養老“錢袋子”。
第一個是基本養老保險,作為國家兜底的養老“第一支柱”,基本靠企業和職工繳費。但如今老齡化加速,繳費的人變少,領錢的人增多,不少省份得靠全國統籌調劑,讓年輕人多的省份支援退休人員多的地區。
第二個是企業年金,這是養老“第二支柱”,可覆蓋率還不到10%。原因在於,只有效益好的大企業能給員工交年金,中小企業、民企自顧不暇,絕大多數打工人自然享受不到這份福利。
第三個是個人養老金,這是去年剛推出的“第三支柱”,每年最多存1.2萬且享稅收優惠。但現實很骨感,不少家庭房貸、育兒、養老壓力大,一年攢1.2萬都費勁,投資增值更是難上加難。
三、國有資產劃轉、延遲退休,這些招數管用嗎?
周小川還提了個辦法:將部分國企股權劃轉給社保基金,以分紅填補養老金缺口,理論上可解燃眉之急。但實際操作中,企業選定、劃轉比例、管理模式等問題棘手,且經濟下行時國企分紅縮水,補充效果也會打折扣。
再說說延遲退休。這個話題一出來,評論區就炸了鍋。
年輕人擔憂35歲職場被淘汰,卻要工作到65歲,身體能否扛得住;中年人則感慨好不容易盼退休,卻要再等幾年,心理落差大。不過延遲退休從養老金角度看,能緩解壓力,多繳少領,賬面更樂觀。
然而政策能否落地,關鍵在配套措施。若就業市場不接納大齡勞動者,延遲退休恐成“退而不休、無業可就”的尷尬局面。
四、別光盼着漲錢,得問錢從哪來
趙阿姨盼着養老金年年漲,好讓日子更寬裕,這想法太能理解了,誰不希望退休金多些呢?
但周小川說得在理,漲錢簡單,可持續難,不顧資金來源盲目漲,養老金體系恐難支撐,按時足額發放都懸。
養老金改革,說到底是個利益分配的問題。
企業不願多掏錢,職工覺得繳費已足,政府財政也吃緊,缺口誰來補?周小川指出,得群策群力、多渠道發力,不能僅靠單一辦法。
五、老百姓能做的,就是趁年輕多攢點錢
聊了這麼多,最實在的建議便是:普通民眾年輕時要多存錢,別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基本養老金上。畢竟,外界保障存在變數,唯有自己攢下的錢,才是最穩妥可靠的依靠。
參考政策: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關於2025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人社部發〔2025〕38號)
-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財政廳、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關於公布2025年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和養老金計發基數的通知》
- 山西省《關於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年度繳費有關辦法的通知》
- 湛江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落實廣東省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施辦法的意見》(2025年修訂)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果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以最新規定和要求及實際情況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