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法務背刺雷軍,一次社會性死亡

小米的新拐點出現了

封面I 雷軍微博

作者I 李東陽

報導I 李東陽朋友圈

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正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市場反響。

昨日,小米集團發佈業績公告,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收約1131.21億元,同比增長22.3%,連續4個季度突破千億元;經調整淨利潤為113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80.9%。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在手機產品依舊挑起重擔的當下,小米汽車業務開始站出來養家了!

具體來看,第三季度,智能電動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分部收入290億元,同比增長超199%。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283億元,其他相關收入7億元。

圖源:雷軍微博

震撼,實在是震撼!

這意味著小米汽車首次盈利,只用一年多超越了部分車企十年都沒邁過的門檻。

但雷軍恐怕笑不出來,前幾日小米SU7Ultra的“挖孔機蓋”糾紛正式開庭,為了增添證據,小米法務甚至拿出了“雷軍不懂結構,發的微博不算數”這樣的指摘,看得全網一頭霧水。

如今小米的公關與雷軍的IP已實現強綁定,但後者的鋒芒正掉轉槍頭刺向小米自己,站在新的拐點上,如何平衡好IP和品牌是小米需要思考的課題。

小米汽車的誕生讓雷軍的聲望空前高漲,但野蠻生長的姿態也埋下了禍根。

還記得上半年,雷軍將預售價格81萬的SU7 Ultra直接宣布52.99萬開賣,整個車圈都被這波營銷操作暴擊了。

但效果立竿見影,開售10分鐘,訂單6900台;開售兩小時,訂單過10000台,小米汽車高端已成的呼喊聲響徹全網。

的確,兩個小時就做到了同級別保時捷和奔馳7款車型去年一整年的銷量總和,小米自然有狂妄的本錢。

然而繁榮之下潛伏著危機,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被車主質疑宣傳和實際不符,車主們要求退車或者全額退還兩萬元定金。

圖源:小紅書

小米方面只願意最多補償20000積分,驚覺遭到背刺的車主就此開始維權,隨後,100多人以虛假宣傳為由起訴小米,要求退還2萬元定金,並賠償三倍定金。

從5月到現在,這條維權路走了半年之久,直到最近開庭,小米法務部拿出了新證據,大眾的視野又被拉回到這起紛爭中。

據都市快報,小米法務梳理了84頁新證據,亮出兩個核心觀點:一是表明雷軍在宣傳中多次表示產品昂貴,不建議購買,盡到了提醒消費者的義務;二是量產機蓋只是照著原型車的樣子做的,而且宣傳的內容沒寫進購車合同,不算違約。

其中比較有爭議的一條是“雷軍不懂結構,後來已經改了微博”,實事求是的來講,在小米汽車營銷宣傳在鼎盛的那段時期,不少消費者都是為了追隨雷總的影響力才選擇下單,如今這句輕飄飄的解釋似乎顯得有些不合理。

圖源:都市快報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在激烈競爭的市場大環境中,新勢力車企不應只注重營銷噱頭,而忽視產品交付與宣傳的一致性。

之前咱們就分析過,當雷軍IP和小米強綁定後,一旦出現事故,雷軍就成了第一責任人。

這也解釋了為何雷軍在微博解釋小米重視安全時,大量輿論還是表示不理解,認為享受IP紅利和事後撇清責任這事不地道。

作為新興車企,營銷的確幫助小米汽車達到了破圈和穩銷量的效果,但如今的問題是產品力究竟如何才是消費者真正在意的點。

靴子還未落地,小米汽車已經傳來了喜人的消息。

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1至9月,小米汽車累計交付量已超過26萬輛。其中,第三季度累計交付約10.88萬輛新車,創單季度歷史新高。 “小米汽車預計將於本週完成全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透露。

一邊是爭議纏身,一邊是銷量暴漲,提前完成年度任務,同時正式開始盈利。

雷軍同樣在微博送上了祝賀,還表示研發投入91億元,同比增長52.1%,預計全年投入超300億元。研發總人數24871人。

在大眾的樸素印像中,小米汽車一直是以性價比殺手的身份出現的,但其實小米的售價一直不算低,二季度時,盧偉冰就表示“小米汽車的平均售價達到了25.3萬元。如果將稅率計算在內,小米汽車的平均售價將達到28.7萬元。”

而且,小米汽車及AI等創新業務毛利率,由2024年第二季度的15.4%上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6.4%,已經超過寶馬、奔馳、保時捷等一眾豪華車企。

圖源:雷軍微博

從平均售價來看,小米汽車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高端車陣營,其實比較好的一點是,在價格戰浪潮中初生的小米,沒有參與惡性價格戰,而是走出了價值戰這條路。

回看近些年被後浪拍在沙灘上的車企,小米汽車的盈利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智能電動車時代,傳統的”高投入、低毛利、慢回報” 模式已死,唯有”高效率、高毛利、快迭代” 的新範式才能生存。

不過仍舊是那句話,高端必須是全方位的,無懈可擊的,即便那些個案事故不影響小米汽車締造一個又一個銷量奇蹟,但往事並沒有隨風逝去,拔掉的釘子仍在留下黑洞在廣大用戶心中。

何況如今有關雷軍IP的地基開始鬆動,當“YU7測試車”“SU7”催尾款“小字爭議”等事件開始爆發時,雷軍和小米需要從危機中探索新的發展軌跡。

遙望一年前,雷總還被全網冠以“爽文男主”的稱號,一舉一動都能引起網絡騷動,妥妥的頂流愛豆。

什麼老婆是初戀的,頭髮是茂盛的,身高是一米八一的,啤酒肚是沒有的。

這一切的一切,還得追溯到小米SU7如驚雷般的轟動上市,當市場開足馬力預熱了幾個月的性價比,遇上雷總慷慨解囊大手一揮,寧願賠本也不願讓米粉失望的21.59萬橫空出世。

雷軍搭乘小米汽車一躍騰空,企業家聲望達到空前高度,一度被全網視做新一代的許願池,最懂消費者的存在。

一年之後,雷軍開始親自回應安全質疑,宣傳爭議鬧上法庭,這套公關模式在汽車安全這塊鐵板上撞出了最激烈的火花。

之前雷軍最飽受好評的莫過於他的演講模式,將自己的經歷融入到一個個冰冷的商業故事中,讓艱澀的技術參數與宏大的企業戰略,落地成了普通人也能感同身受的奮鬥敘事。

圖源:雷軍微博

他像一位熟悉的老友,在台上不疾不徐地分享自己的低谷、迷茫與頓悟,這種“真誠的敘事”不僅消解了CEO高高在上的神壇形象,更在無形中為小米品牌注入了“和用戶做朋友”的親和力。

每一次發布會,都彷彿不僅僅是在賣產品,更是在進行一場價值觀的共鳴與認同感的共建。

然而,這種高度依賴個人魅力與情感聯結的模式,也潛藏著巨大的風險。

當雷軍的個人形象與小米汽車的品牌價值深度捆綁,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任何發生在雷軍個人身上的爭議、不當言論,或是公眾對其“真誠”人設的質疑,都將如利劍般直接刺向品牌心臟。

一旦未來產品出現重大瑕疵或公司面臨信任危機,彼時被故事打動的用戶,其“被背叛感”也會愈發強烈,反噬的力量將遠超一個冰冷商業體的常規遭遇。這份由真誠構築的護城河,也可能成為最易被攻破的軟肋。

如今小米汽車已經締造了前所未有的銷量奇蹟,跨過了創業最艱難的階段,或許雷軍是時候完成一定程度上與小米的切割。

讓雷軍的歸雷軍,小米的歸小米,在造車這場關乎生命的征程中,僅靠個人魅力的“術”無法破局;唯有極致的產品實力,才是贏得用戶那顆心的唯一“道”。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