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病日 專家提醒:活動後氣短需警惕

【來源:雲南網】

雲南網訊(記者 彭錫)2025年11月19日是第24個世界慢阻肺病日。當天,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下稱:省一院)在院內舉行了專項義診活動,向公眾普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稱:慢阻肺)防治知識。省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雲輝強調,活動後氣短是慢阻肺的標誌性癥狀,吸煙是最主要致病因素,而肺功能檢查是診斷該疾病的金標準,公眾需科學認知、積極預防、規範診療。

世界慢阻肺病日 專家提醒:活動後氣短需警惕 -

“不少人把慢阻肺簡單等同於‘氣喘病’,這其實是誤區。”張雲輝介紹,慢阻肺的核心特徵是氣流受限,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活動後氣短,部分患者還會伴隨長期咳嗽、咳痰等癥狀。從臨床診斷來看,醫生會關注患者是否存在“桶狀胸”等體征,而普通公眾可藉助血氧飽和度儀進行初步自查——若血氧飽和度低於88%,且該數值持續15分鐘以上,提示可能存在低氧血症,需立即就醫,這是慢阻肺較為直觀的預警信號。

談及慢阻肺的發病誘因,張雲輝明確,吸煙是目前已證實的最主要致病因素,這也是男性慢阻肺發病率高於女性的關鍵原因。此外,空氣污染、頻繁呼吸道感染以及部分遺傳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風險,其中後天環境因素對疾病發生的影響更為顯著。

在預防措施方面,張雲輝將戒煙列為首要任務,同時建議公眾盡量避免長期處於污染環境中。針對戒煙初期可能出現的不適,她特別給出指導:“剛開始戒煙時,很多人會出現煩躁不安、失眠、體重上升、注意力不集中等反應,這屬於正常現象。通常4周後,除體重外的其他不適癥狀會基本消失,體重增長也多在兩個月後趨於平穩,堅持戒煙對預防慢阻肺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慢阻肺雖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但最新流行病學調查顯示,35歲人群已可納入高危篩查範圍。張雲輝警示,若慢阻肺未能及時干預,危害會逐步加劇:疾病初期會導致患者活動能力下降、影響正常工作;隨着病情進展,長期缺氧會引髮腳腫、口唇發紫等癥狀,這意味着身體臟器功能已出現損傷,嚴重時可能發展為肺心病、呼吸衰竭等併發症。

“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活動後氣短,且伴有咳嗽、咳痰等癥狀,務必及時到醫院接受專業診斷。”張雲輝着重強調,肺功能檢查是診斷慢阻肺的“金標準”,公眾切勿因擔心檢查繁瑣而拒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不僅能有效控制病情進展,更能顯著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嚴重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