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得血本無歸,無名難看,是王一博的鍋?


今天是年初八,我們終於準備聊聊《無名》了…這麼晚才聊它,是因為我們編輯部嚴重分歧…有人特別特別喜歡,有幾位則非常非常反感,爭論好幾輪,相持不下…就這樣拖到了今天:

《無名》

壹|如何在亂世之中,安身立命?什麼叫“安身立命”?就是:生活有著落,精神有寄託。不過是一種最基本的生存狀態…然而,如果生逢亂世,安身立命就成了一種奢望。

1937年,日軍空襲,何先生親眼目睹廣州從一座繁華城市變成廢墟的過程…他看見,人像牲畜一樣死去…他還看見,一條瘸腿狗慘死在防空洞的門口…多年後,他跟很多人說過同一句話:那年,我沒死在廣州,全憑運氣。

兩年後,何先生來到上海…此時,日軍、汪偽76號特務機構、國民黨間諜、中共地下黨、以及民間抗日鋤奸組織,各方勢力相互牽制、彼此糾葛、明爭暗鬥…上海局勢,迷霧重重,危機四伏,山雨欲來風滿樓…

何先生、陳小姐、葉先生、森大佐、唐部長、戴眼鏡的特務、風情萬種的舞女、看似無足輕重的日軍小兵…這樣一群,有姓無名,有名無姓,甚至連稱呼都沒有的人,當時代巨浪席捲而來,他們如何自處,如何選擇,如何安身立命…這是一個關於時代、命運和選擇的故事…

貳|口碑分裂眾說周知,程耳導演並不滿足於簡單講故事…簡單的講故事邏輯,一般都是“線性”的,就像是一根線,從頭到尾,按照時間和事件順序依次展開…嚴格遵循“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的邏輯,娓娓道來…這也是大眾最熟悉,最喜聞樂見的聽故事的方式…從古代的說書人,到現代的電影、電視劇、小說,絕大多數故事,都是按照這種最古典的方式講述的…

程耳導演而《無名》卻是一部“非線性敘事”電影,打斷時間的連續性,跳躍,閃回…時間和事件被切碎,觀眾需要自己在腦海中拼湊故事的全貌…這無疑增加了觀影門檻…但是,這部電影的故事完整,邏輯清楚,隱喻也並不晦澀…老實說,觀影難度並不大,只要觀眾不過分走神,基本上都能拼出故事的大致脈絡,並獲得參與其中的成就感…我個人的觀影體驗來說,我可以打7.5分,略遜於《羅曼蒂克消亡史》…《羅曼蒂克消亡史》海報它的口碑如此分裂,主要是因為一些與電影無關的場外因素…電影本身、宣發方式、觀眾期待,三者出現了誤讀、誤解和資源錯配…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豆瓣無法打出得分,短評區長期顯示:觀眾意見分歧較大,請謹慎參考。老讀者應該知道,「烏鴉電影」極少討論電影之外的因素,這裡就不展開了,我們還是回到電影本身…

延伸閱讀  俄羅斯網紅出道做歌手,夢想是紅遍全球

我比較認同一個朋友的觀點,他認為,程耳並不滿足於講述一個四平八穩的歷史傳奇…相比故事,他更在意歷史大背景下無名人等的選擇…歷史洪流中的微末個體,歷史既非線性的向前推進,也不像小說一樣有清晰的因果鏈…時代洪流,無人能夠左右,甚至難以理解…這種混沌狀態,非常契合影片的多線敘事和非線性剪輯…

另外,當故事本身被打亂,觀眾的焦點就從故事情節轉移到人物身上…當然,選擇這樣的表達方式,肯定要冒著“冒犯”觀眾的風險…其實,為了盡可能照顧觀眾,導演已經做了很多妥協…比如,結尾處畫蛇添足般的解釋性鏡頭…比如,那場慘烈程度堪比《殺破狼》的動作戲,單拎出來確實精彩,但和影片整體風格不一致,觀感割裂,根本就沒有存在必要…

或許,這一切,讓程耳導演感到非常“憋屈”:已經夠遷就觀眾了,已經夠商業了,為什麼你們還要說我“文藝”?

我只能說,《無名》是一部優質的電影,它目前的尷尬處境,很像當年《地球最後的夜晚》的遭遇:嚴重的資源錯配。試想一下,如果不是在這個檔期,如果引導適合的觀眾入場,如果觀眾帶著合理的期待觀影,如果…那麼,這部電影很可能獲得的是,稍遜於《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口碑…當然,目前這樣的操作,對於投資方來說,可能並不是一個壞結果,畢竟票房還不錯…但是,對於導演、演員、以及這個付出過巨大努力的創作團隊來說,甚至對於觀眾來說,都很難說它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因為,這部電影配得上一個更好的結果。

叁|我是軟弱的人,不適合巨變的時代以下內容有關鍵情節劇透介意者請繞行聲明一下…我對王一博沒有意見,我也認為他在《無名》中的表演是合格的…但是,葉先生這個角色,不該選他…導演在選定王一博出演葉先生那一刻,這部電影的底牌,就被翻出來了…

影片開場十分鐘,正常觀眾就已經能夠“猜”出梁朝偉飾演的何先生是我黨臥底…當然,我們可以把這一層“劇透”,看作是導演故意洩漏的信息…

但是,王一博這個更隱蔽的臥底,原本不應該在觀影前半段時就被觀眾猜出來的…然而,只要是一個智力正常的觀眾,就能猜到,王一博不可能去飾演一個“徹頭徹尾的冷血的殘忍屠殺同胞的漢奸”…所以,電影中段,坐我旁邊的大哥就跟他女朋友說:這兩個都是地下黨。

葉先生這個角色,應該找一個不知名的演員,至少是不太出名的演員…讓王一博演,這部電影就從“無名”變成了“有名”,就已經名不符實了…

延伸閱讀  TVB台慶夜後驚爆連環染疫!超過10位藝人確診,高層已下達封口令

當然,還有另一種可能…或許,導演根本就不在乎懸疑,他並不介意觀眾場開就猜到結局…如果是這樣,那麼,我收回前面的質疑,但這部電影就不是所謂的“商業大製作”了…電影中,有很多懟臉拍的鏡頭…冷酷無情的日軍,面無表情的漢奸,求生無望的百姓,一張張毫無生趣,陰冷的臉…偏偏是這些看似大同小異的臉,卻又如川劇變臉一樣切換自如,變幻莫測…

當這些人的臉,撐滿了一張大銀幕的時候,他們的每一個微表情都清晰可見,暴露無遺…觀眾能清晰的看到,周迅眼皮的跳動,梁朝偉嘴角的上揚,黃磊的驚慌失措,王傳君的坏笑,以及王一博的生澀和努力…這是獨特的觀影體驗,也很契合“亂世眾生相”的主題。

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時代,它有特殊的意義…我人生的前三十年,從沒意識到我自己的生活和歷史有什麼關係…我曾想,對於未來的歷史學者來說,這幾十年應該是枯燥無味的,無非就是經濟蓬勃,安居樂業,無病無災之類的…誰能想到,最近這幾年,我們終究還是“見證了歷史”…然而,何先生、陳小姐、葉先生、森大佐、唐部長這些人,顯然,他們很清楚自己正在見證、參與,甚至改變歷史…他們中的有些人享受其中,有些人痛不欲生,有些人是身不由己…他們的奮鬥、抗爭、逃避和妥協,框定了自己人生,也微妙的影響著歷史的走向…這不是一部簡單的諜戰片、抗日片,懸疑片。如果你帶著看類型電影的期待走進影院,可能會有些失望…

電影開場不久,黃磊就對梁朝偉說:我是軟弱的人,不適合巨變的時代。我覺得,這句台詞,道出了這部電影的真意:他們是一群沒有名字的人,這是他們在大時代的熔爐中翻滾的故事。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