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31日電(記者哈麗娜)近日,遼上京考古隊經過5個多月的精細化發掘,在遼上京遺址皇城內西南部新發現並確認4組大型院落遺址。這一考古成果進一步揭開了這座草原都城的歷史密碼,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鮮活實證。
遼上京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是契丹人於公元918年建立的遼代都城遺址,也是我國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區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此次新發現的4組大型院落遺址規模宏大,其中1組為南向布局,另外3組為東向布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汪盈說,根據《遼史》記載,遼上京皇城西南部區域建有臨潢府、臨潢縣等類似衙署及孔廟、國子監等禮制建築,另外還有皇家的寺院道觀等多座遼代重要建築,新的考古發現為研究這些建築的性質、功能提供了重要線索。
這是5月23日拍攝的遼上京遺址景觀。新華社記者彭源攝
“院落朝向的多元特徵,恰好印證了遼上京兼容並蓄的建築規劃理念,東向布局呼應契丹族‘尚東’的傳統與太陽崇拜習俗,而南向院落則延續了中原禮制建築的典型範式,兩種布局在同一區域並存,直觀展現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深度交融。”汪盈說。
遼上京自公元918年營建以來,便以獨特的“日”字形雙城格局承載着民族交融的使命。汪盈介紹,北部皇城為契丹皇帝與貴族居所,南部漢城則聚居着商人和各國使臣等,這種“因俗而治”的規劃設計,既保留游牧民族的生活傳統,又吸納中原的治理智慧。此前考古已證實,皇城“回”字形宮城環套格局效仿中原“皇權至上”理念,而全城明確的東向軸線又彰顯草原特色,此次院落遺址的發現,進一步補充這一“兼容並蓄”規劃體系的實物證據。
考古人員對遼上京遺址皇城內新發現的院落遺址進行發掘研究。新華社發
考古隊員還發現,這些院落遺址普遍存在遼金兩代疊壓營建痕迹,反映其在遼亡後仍被金代沿用改造,印證了歷史上北方民族政權更迭中文化傳承的連續性,為多民族國家發展歷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樣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董新林說,遼上京遺址的每一項新發現,都在豐富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內涵。從“日”字形雙城到多元朝向的院落,從制度創新到文化互鑒,這座草原都城的演進軌跡,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