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和閱讀【產經破壁機130】
01 江西幫霸屏新中式烘焙
江西人正在佔領中國的烘焙行業。這幾年興起了一種新式麵包店:它們通常開在商場或人流最密集的商業街口;店面不大,卻總是飄着一股“新鮮出爐”的香味;櫥窗的商品不多,常見的只有麻薯、蛋黃酥、蛋撻、泡芙、桃酥、月餅、蜂蜜蛋糕幾類產品。
不用懷疑,這家店大概率就是江西人開的。在行業內,它們統稱新中式烘焙。其中門店最多的三家品牌,江蘇的瀘溪河(651家)、安徽的詹記(262家)、北京的鮑師傅(197家),並稱新中式烘焙三巨頭。
但它們還有個更響亮的名字,“江西幫”,因為它們的老闆全都來自江西。稱霸烘焙界的為什麼是江西人?其實並不是江西人稱霸了烘焙界,而是在這個競爭激烈的行業里,剛好是江西人活了下來。
02 資本退潮,江西幫逆勢生存
早在2021年,所謂的“新中式烘焙”就火過一輪,行業里發生了二三十起投融資事件。
當時有個盛行的理論:中國人均烘焙食品消費量只有日本的一半,中國餐飲的連鎖化率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一。有差距,就意味着有潛力,資本迫切想在烘焙界里,找出下一個喜茶和奈雪,各種融資、估值抬升、開店排隊的消息滿天飛。
那一年,主打國潮的虎頭局渣打餅行只開出8家店,就拿到了將近5個億的融資。墨茉點心局更是在一家店都沒開的時候,就拿到了第一筆融資,創始人此前毫無烘焙經驗,為了學手藝,特意去江西人開的烘焙店里,當了一個月學徒。成為資本追捧的新中式烘焙代表後,1年完成了4次融資。
但在當年的資本熱潮里,“江西幫”卻拒絕了大部分的融資。初代網紅糕點的鼻祖,北京鮑師傅明確表示“埋頭做業務,不考慮融資”;江蘇的瀘溪河,乾脆連聯繫方式都不給投資人,拒絕接觸財務顧問和上門投資的一線基金。
安徽的詹記更是特別:股東名單里除了家族自己人,就是本地的國資,基本就是一個家族企業。
兩年過後資本退潮,網紅虎頭局拖欠供應商貨款、房租、員工工資,被申請破產清算,墨茉點心局則關閉了全國大部分門店,退守湖南大本營。但對融資態度保守的“江西幫”們,卻活了下來。
03 聚焦爆品,笨辦法跑贏市場
只要看履歷就會發現:許多”網紅糕點店“的創始人,經歷往往千奇百怪,有的曾做過媒體和營銷,有的曾做過零售,有的做過奶茶店和新茶飲。
但”江西幫“的老闆,標籤和履歷都出奇的相似:都是做了十幾年糕點的“老師傅”,先是在一家麵包店裡當學徒,學會了手藝就自己開店教徒弟,等賺了足夠的錢,再開第二家店。
相似的發展軌跡,讓這些江西老闆們,在面對投資機構的熱情邀請時十分保守。
上世紀90年代,大批江西青年進入沿海城市的西點房、蛋糕店學藝,積累了經驗和人脈。這些人里有些回到了家鄉,一邊開店做糕點一邊招學徒,久而久之,就在江西本地形成了規模不小的”糕點師團體“,有些人學到手藝後,又去了外地闖蕩。
鮑師傅的創始人,鮑才勝就是其中之一。2004年,鮑才勝在北京開店時,市場早已被味多美、金鳳呈祥、好利來這些連鎖品牌三分天下,外資品牌巴黎貝甜也在蠢蠢欲動。
在鮑長勝看來,大城市裡優秀的麵包師傅比比皆是,而自己來自小地方,幾乎沒什麼優勢,所以主動做了“減法”,砍掉了生日蛋糕,也不做月餅,只賣當時最受歡迎的肉鬆小貝。結果這款小點心一炮而紅,年銷量突破一億個。
瀘溪河創始人黃進、詹記創始人詹振華在創業的時候,也用了類似的思路,把家鄉鷹潭的桃酥打造成了核心單品。這些在後來,逐漸就成了“江西幫”的特質。
和傳統麵包店不同,江西老闆開的烘焙店里,通常就只賣幾種品類,什麼東西火就賣什麼——桃酥火了賣桃酥,泡芙火了賣泡芙,麻薯火了就換麻薯,今年黃油年糕火了,又扎堆賣黃油年糕。同樣的麻薯、泡芙,還要出好幾種不同的口味,不好賣的品類堅決不做,只做自己擅長的幾樣。
這些只靠幾款爆品撐起來的江西烘焙店,最後反而比那些店裡各種蛋糕、麵包都做的傳統烘焙店生意更好。
04 同鄉默契,穩紮穩打謀擴張
除了在做爆品時一擁而上,”江西幫“老闆們還有一種隱形的默契。他們非常重視師徒和同鄉網絡,瀘溪河的創始人黃進,和詹記創始人詹振華是鷹潭老鄉,黃進在創立瀘溪河前,還曾向詹振華拜師學習。
多年來,瀘溪河不進安徽,詹記不進江蘇。南京到處都有瀘溪河,但沒有詹記,合肥到處都有詹記,但沒有瀘溪河。兩家在擴張時,還會”默契“地避開對方發展的省份,就算是在一個省份開店,也基本不會開在一起,不打無謂的混戰。
這和他們的成長路徑密切相關。早年的江西烘焙行業,幾乎完全是靠“師傅帶徒弟、徒弟再帶徒弟”的模式延續下來的。很多江西老闆開的糕點店門口,至今還能看到“招學徒”的告示,這既是一套用工和培訓的體系,也是一種低監督成本的管理方式。
這種強調手藝傳承和穩步培養的管理模式,也讓他們在行業風口到來時,難以像資本化的企業那樣迅速擴張。
2021年,烘焙行業出現融資熱潮。資本把江西老闆們的經營邏輯,包裝成了“新中式烘焙”的新概念。不管什麼人,只要自稱在做“新中式烘焙”,開了幾家店、稍微有點“要火”的跡象,就能輕鬆拿到大筆融資。但烘焙早就不是出個爆品、搞點融資,就能批量複製門店賺錢的行業了。
過去幾年,從山姆超市到各類連鎖便利店,甚至喜茶、奈雪、瑞幸都開始賣麵包了。傳統麵包店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巴黎貝甜、85度c、克莉絲汀、麵包新語等老品牌,都在大規模關店,超過一半的烘焙店撐不過兩年。
消費者已經不需要去麵包店買麵包了,他們還有什麼理由去麵包店呢?理由或許只剩下一個:現做。
走近瀘溪河、鮑師傅和詹記的門店,會發現它們更像是一座座小型的”烘焙工廠”:把過去大量中央工廠里的工序,搬回了門店現做現烤。雖然貨架上只有二十來種商品,但幾乎每一款都是爆品。
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好複製,實際卻對管理和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因素,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重要。
比起融資,“江西幫”的老闆們或許更需要的是時間,學徒的培養需要時間,好的鋪位也需要時間才能空出來,供應鏈也需要時間建設。因為擴張得太慢,鮑師傅甚至還一度出現了“假店比真店還多”的現象。
新中式烘焙賽道是否能誕生千店連鎖,而又不至於重蹈克里斯汀的覆轍?答案,或許要由瀘溪河、鮑師傅、詹記們來回答。
在大品牌之外的江西幫烘焙從業者,比起資本風口,更相信配方、手藝和能跑通的賬。新中式烘焙的浪潮退去後,很多品牌成了歷史,而江西烘焙幫卻在商場、街角的櫥窗里,讓黃油和糖的香氣,成了最好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