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廣東模特冠軍比起來,遼寧那個真的是美若天仙!

選美比賽,如今越來越像一場精​​心編排的“圓夢服務”。

廣東模特大賽剛落幕,冠軍一出,網友立馬翻出遼寧那位“五官方正、天庭飽滿”的選美冠軍對比。結果發現,一個賽一個“端莊大氣”,連笑容弧度都透著相似的劇本感。

有人調侃:“廣東和遼寧該簽個互不嘲笑條約了。”可笑歸笑,背後的問題卻笑不出來:當比賽變成定制服務,冠軍還是比出來的嗎?

更諷刺的是,這事竟讓人聯想到一段“夜場領導訓話男模”的視頻。

那位小領導劈頭蓋臉一頓教育:“人家上廁所,你得拿紙在門口等著!不然人家花錢幹嘛?”乍聽荒唐,細想卻毛骨悚然,這套邏輯,正在悄悄滲透進越來越多的“高雅”場合。

比如某些選美賽事。主辦方收報名費、拉贊助、搞直播打賞,選手家庭砸錢包裝、請導師、買流量。到了決賽夜,燈光一打,音樂一起,評委手一抬,冠軍誕生。

表面看是才藝與氣質的較量,實則早已暗流湧動:誰家資源多,誰家故事感人,誰家“夢想值得被成全”,誰就更容易站上C位。

於是,“評委素養”不再是專業眼光,而是“服務意識”。正如那位夜場領導所言:“人家從小有公主夢,你們是不是該幫她圓?”

這話若真被搬進選美後台,怕是沒人敢反駁。畢竟,在“客戶就是上帝”的邏輯下,比賽不再是競技,而是一場付費定制的成人童話

可問題是,童話可以虛構,現實卻要買單。當公眾發現冠軍氣質雷同、履歷模板化、連獲獎感言都像AI生成,信任就開始崩塌。不是大家苛刻,而是當結果可預測,過程就失去了意義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服務型評審”正在侵蝕更多領域:校園比賽看家長背景,創業大賽拼投資人關係,甚至某些行業獎項,也成了“誰給錢多誰拿獎”的默契遊戲。標準模糊了,專業讓位於人情,公平讓位於“體驗感”。

而最受傷的,是那些真正靠實力卻無資源的年輕人。他們熬夜練台步、苦學外語、省吃儉用做造型,結果輸給一個“故事動人+家庭支持”的對手。不是輸在能力,是輸在沒搞懂規則早已變了

有人說:“比賽嘛,本來就有主觀性,何必較真?”

可主觀不等於隨意,審美不等於無底線。真正的選美,應是多元之美的展示,而非單一模板的複制;應是勇氣與自信的舞台,而非金錢與關係的秀場。

廣東冠軍笑容燦爛,遼寧冠軍儀態端莊,她們或許都很優秀。但若優秀需要靠“被安排”才能被看見,那這場胜利,究竟是誰的榮耀?

回到夜場那段訓話,“別把自己調子架得那麼高!”

這話若用來敲打某些評委和主辦方,倒是恰如其分。你們不是藝術的守護者,而是服務的提供者?那就請至少守住一條底線:別把比賽變成明碼標價的許願池

否則,今天你為“圓夢”妥協一次標準,明天就會有更多人質疑:這獎杯,到底是頒給實力,還是頒給錢包?

選美不該是“高級服務員”的表演,而應是真實、多元、有生命力的綻放。否則,再多的冠軍,也不過是流水線上精緻的空殼。看起來光鮮,內裡卻早已被“服務邏輯”掏空。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