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底的沖繩機場,免稅店比登機口還空。”——這是我昨天刷到的小紅書實拍。畫面裡,中國導購比客人多,她對著鏡頭苦笑:以前一個上午能賣空三排面膜,現在連試用裝都沒拆封。評論區清一色“不敢去”“讓日本自己玩”。短短兩週,日本從“免簽朋友圈頂流”變成“高危目的地”,起因只是新任首相高市早苗在國會甩了一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中國外交部立刻回敬“赴日風險劇增”,教育部跟進4號留學預警,航空公司秒開免費退改通道。一串動作下來,日本股市先跪:伊勢丹跌停10.7%,迪士尼運營商跌5.9%,航空股集體跳水。有人統計,中國遊客每少1%,日本GDP就少0.15%,一年蒸發2.2萬億日元——這不是割肉,是直接把動脈劃開了。
可東京的表態很奇怪。外務省官員公開喊話“請中方冷靜,不要阻礙民間交流”,話裡話外好像是我們故意砸場子。但同一時間,雅虎日本高讚評論卻是:“支那人不來,治安都好了。”——這句我沒法冷靜。朋友老趙原本打算帶娃去北海道看雪,刷到這條留言直接退機票:“老子花錢找罵?”使館也補刀:11月連續四起中國遊客當街被毆打,監控裡施暴者邊打邊罵“コロナ中國”。這氛圍,換你你敢去?
更魔幻的是日本商家的“自救”。大阪心齋橋藥妝店把“喜迎華夏貴賓”橫幅換成“本店支持支付寶+微信+銀聯”,字越大,人越少。店長在TikTok直播鞠躬,彈幕飄過“先把首相嘴捂上再賣麵膜”。經濟產業省急了,內部文件流出:擬撥300億日元補貼機票、住宿,目標“年底挽回三成中國遊客”。可網友不買賬:“300億買安全感?先把右翼大喇叭拆了再說。”
![]()
我翻了下數據,2019年中國人佔了日本外國遊客三成,消費佔比卻高達43%,平均一人掃貨22萬日元。現在團客量歸零,藥妝、家電、馬桶蓋庫存堆到天花板。韓國趁機撿漏,濟州島免稅店中文廣播循環播放“安全免簽”,股價三天漲10%。日本媒體酸溜溜:“鄰居搶走錢包。”可他們忘了,錢包長腳,只會去讓客人舒服的地方。
![]()
留學圈同樣雪崩。早稻田語言學校招生老師告訴我,12月新生報到率不到四成,宿舍空了一半。以前搶破頭的動漫專業,現在群人數比課位多。家長最擔心的一句是:“要是真打起來,孩子會不會被集中管理?”——歷史課本上的“敵國財產”概念,沒人敢賭。
![]()
說到底,日本想用“經濟互惠”綁架中國老百姓買單,卻不願在政治安全上給一句準話。一邊賺著人民幣,一邊放任政壇放狠話,再把排華情緒甩給“個別網民”,這套左右互搏我們早就看膩。人民交流不是單向提款,想讓人去,先把路掃乾淨——至少,別讓首相的嘴比富士山還硬。
![]()
明年櫻花季還早,但日本已經先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