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開心果媽媽(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老人言:貴人語遲。
果媽一度覺得,老人這麼說,不過是為了安撫他人,或者安撫自己罷了。
鄰居家的娃,1個月前,24個月,只會喊奶奶,別的啥都不會說,只會“哼哼”、用手指,還會哭。娃媽媽過年從外地回來,看著另一個鄰居家18個月就“嘰里呱啦”的娃,心裡很不是滋味。
1個月的時間過了,果媽從老家回到市區,再看到這個娃時,不但家里人都會叫了,還會說短句子了!語言能力瞬間爆發!
娃媽媽說:“我不信貴人語遲,我只信科學育兒。”
娃媽這麼說,是有道理的,因為0-3歲,就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敏感期。
因為對於孩子而言,1歲以內,是語言的準備期,需要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讓孩子有一個語言環境。 1-3歲,便進入了語言飛速發育期。這時候的孩子,應該是越來越會“說”才對。
一般而言,寶寶10個月大,便開始有意識地開始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非常親近的人;
1歲半以內,3、4個字的詞,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2歲以內,寶寶能夠說完整的句子,至少也能達到7、8個字,和大人能簡單溝通;
3歲時,孩子就能夠和大人正常交流了。
如果你家孩子在對應的年齡階段,語言發育能力卻沒能達到這樣的規律,那麼,基本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生理或心理問題,需要醫生進行干預。
還有一個,便是最常見的,那就是家庭因素。孩子缺少了語言環境、語言輸入,那麼再聰明的孩子,語言發育也得不到成長。
過年期間,2歲娃語言大爆發,只因寶媽一個月時間堅持做了3件事
1個月的時間,娃語言就大爆發了?其實,孩子語言發育本該如此,只是之前攝入不足。在寶媽用對方法之後,何愁寶寶“不會說”?鄰居寶媽這1個月堅持做的事情,可以歸為3件,分享給大家。
第一件事:耐心陪娃“訓練話”
鄰居娃媽發現這樣一件事情,只要娃手指一下,跺一下腳,一個眼神,娃奶奶就能瞬間領悟娃的意思,然後滿足娃。
不用說話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娃自然不想說。
於是,娃媽開始改變。娃要什麼,都會告訴娃,這是什麼,然後引導娃自己說。娃也從一開始的哭鬧不願說,到後面的慢慢配合。
這個訓練的過程,要的就是耐心。但是,娃媽做到了,孩子開始開口了。
孩子願意開口,才是孩子主動說話、學習說話的第一步!
第二件事:日常帶娃“逛超市”
家裡的東西,孩子已經沒那麼稀奇了,而且數量也有限。
一來,超市的東西多,孩子覺得稀奇;
二來,超市的東西全,家長方便帶孩子指認;
三來,超市有孩子想要的東西,為了購買,孩子會自主表達。
鄰居娃媽日常帶娃逛超市,孩子玩兒得開心,說得樂意,一些常見的水果、用品等,很快就學會了。
第三件事:堅持給娃“學說話”
在家的時間,終究比較多,如何利用這個時間,讓娃的語言能力快速得到提升,是鄰居娃媽思考的問題。然後,她用了《寶寶學說話》語言啟蒙繪本,讓娃的語言發育,得到更快速地爆發。
家有0-3歲的孩子,這套書,是值得入手的!
開心果媽媽寄語
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 0-3歲,本就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期、敏感期,家長切不要再用“貴人語遲”、“孩子說話有早晚”等理由去安慰自己。
想要寶寶語言發育得好,輸入量、輸入方法是關鍵。
而且,寶寶的語言發育能力,還關乎著寶寶的認知能力、大腦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家長們,一定不要疏忽了!
語言啟蒙,宜早不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