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台商紮營 台灣精緻農業精神在地發芽

台商、上海市台協永續農業工委會主委劉達緯於崇明島開拓一處生態園,基地面積達16.6公頃,目前使用面積為2.6公頃,致力於推廣農業教育、農事體驗、生態觀察。中央社記者李雅雯上海攝  114年7月24日
台商、上海市台協永續農業工委會主委劉達緯於崇明島開拓一處生態園,基地面積達16.6公頃,目前使用面積為2.6公頃,致力於推廣農業教育、農事體驗、生態觀察。中央社記者李雅雯上海攝 114年7月24日

(中央社記者李雅雯上海24日電)上海崇明島一處2.6公頃生態園正在複製台灣精緻農業精神。台商表示,兩岸農業各有優勢缺點,台灣在農作物生長觀察、檢視的細緻度是強項,彼此可以交流、互習所長。

崇明島被定位為生態島,產業主攻農業、休閒。台商、上海市台協永續農業工委會主委劉達緯於崇明島開拓一處生態園,基地面積達16.6公頃,目前使用面積為2.6公頃,致力於推廣農業教育、農事體驗、生態觀察。

劉達緯期待能將台灣精緻農業理念落實在崇明島。他說,兩岸農業各有優缺點,台灣精緻農業走小農經濟,會拿個紀錄本在田園間觀察農產品生長、每天寫報告,這是台灣精緻農業的特色,兩岸市場規模、運作不大相同。

他提到,中國農業善於導入AI技術等數位科技,農業推廣與銷售的商業模式也與台灣不一樣,兩岸農業可以相互交流學習,期待可使生態園成為兩岸農業技術與人才交流基地;目前兩岸農業遇到的困難同為「年輕人不願意投入農業」。

「我不希望年輕人來創業,希望他們不要太冒進」,劉達緯直言,中國市場潛力大,不過不建議年輕人貿然前來在農業領域創業,原因在於對於土地性質不熟悉,還有土地政策與台灣非常地不同,「不懂的話,會踩雷的」。

劉達緯建議,年輕人有意願在中國農業領域發展的話,可以先從找到合作對象開始,透過孵化、孕育的過程,逐漸熟悉在地狀況,有成功的模式可以複製,如果一開始貿然地投入資金,失敗機率恐會很高。

台商、上海耕旺園藝總經理吳宗哲主營蝴蝶蘭生產、銷售,他在2003年赴上海發展,同期蝴蝶蘭生產有18家台商,目前僅剩其1家持續經營,其他台商另赴他地。吳宗哲認為,率先實現100%本地化是使其「存活」下來原因。

吳宗哲表示,中國內需市場東南西北消費者喜好全部不同,北京喜歡大紅、上海排斥黃色,每個市場對於品種、顏色、規格的需求不盡相同,實現生產在地化可以快速地接軌消費者喜好、降低耗損。

吳宗哲坦言,目前消費大環境不是很好,將會更加著重在花的賞期的延長,一盆蝴蝶蘭賞期約1至2個月,目前正在反覆測試,希望可以做到消費者買回一盆蝴蝶蘭,花期長達3至4個月或更久。

台資餐廳創辦人劉育韋在崇明島開設以「台灣菜」為主調的餐廳。劉育韋笑稱,由於崇明島上大多為「農家樂」型態餐廳,期望可以用台灣菜做出市場區隔,由於有些食材、調味料在地取得不易,為了盡量還原台灣菜口味,必須多次做出調整、嘗試,用在地食材去與台灣口味做出調和。

劉育韋坦言,由於目前經濟大環境較過往差了一些,消費降級對於餐飲事業影響很大,對於餐廳經營者來說,消失的那塊消費版圖,必須想辦法去彌補起來,餐廳生意不是太好做,不過機遇與挑戰永遠都會在。(編輯:邱國強)1140724

台商、上海耕旺園藝總經理吳宗哲主營蝴蝶蘭生產、銷售,其於上海崇明島新開設蝴蝶蘭生產基地,將於2025年底完工。中央社記者李雅雯上海攝 114年7月24日
台資餐廳創辦人劉育韋在崇明島開設以「台灣菜」為主調的餐廳。中央社記者李雅雯上海攝 114年7月24日

標題:上海崇明台商紮營 台灣精緻農業精神在地發芽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