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商倒閉潮回頭檢視,近期市場震盪其實是一種提醒,房價並非永遠只會上漲,槓桿與僥倖終究要付出代價。(示意圖/記者張雅雲攝)
文字/《住房每週報告》總統Riku Keimin
近期房市話題不斷,小型建商接連倒閉,爛尾樓不斷重現,購屋族在對保階段更頻頻傳出貸款成數不足、甚至遭銀行拒貸的窘境,市場信心因此動盪。面對這些亂象,社會上最常聽見的說法是:「政府打炒房太用力,才逼出建商倒閉。」
然而,真相若僅止於此,恐怕過於簡化。這一波倒閉潮,真正折射出的,其實是房市多年來累積的病竈,以及建商與購屋者共同存在的心態偏差。
政策確實在近年不斷收緊。央行自2020年底起,至2024年第3季已推出七波信用管制,從限制法人購屋貸款、壓縮第2戶以上成數,到要求建商土建融18個月內動工,再加上各地政府陸續祭出的囤房稅,讓資金鏈確實變得緊繃。
然而,必須指出,這些政策的初衷是抑制炒作與過度槓桿,並非為了打擊市場本身。真正的問題在於,部分建商習慣以「以銷養建」的方式經營,把預售屋當成低成本募資工具,甚至依靠新案銷售收入填補舊案資金缺口。
當房市火熱時,這種手法看似行得通;一旦遇到買氣轉弱或營造成本飆升,資金鏈立即斷裂,倒閉也就在所難免。
更令人憂心的是,有些建商倒閉前,還會將責任推向政策,甚至藉已購戶遭遇的貸款困境,向政府喊話要求放寬限貸,企圖用消費者的權益當籌碼。這種本末倒置的姿態,只會進一步削弱市場信任,也凸顯經營模式的脆弱。
當然,問題並非只出在建商。許多購屋者當初在銷售中心聽見「保證貸款8成」的承諾,往往便心生僥倖,以為自己只要準備2成自備款便能輕鬆成家,卻忽略了銀行貸款有其獨立審核邏輯。
▲買方原以為能貸到8成,最後卻發現只能拿到7成甚至更低,財務缺口瞬間浮現。(示意圖/記者張雅雲攝)
銀行除了評估借款人的收入、負債與信用狀況,更會根據市場行情鑑價。若建案定價遠高於周邊行情,銀行自然不會以不合理價格作為放款基準。於是,買方原以為能貸到8成,最後卻發現只能拿到7成甚至更低,財務缺口瞬間浮現。這並不是政策刻意刁難,而是市場機制在進行風險過濾。
事實上,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資料,近5年的平均核貸成數一直落在7~8成之間,從未出現「百分百8成」情況。問題出在買方沒有做好功課,輕信話術,也未留好資金緩衝。當房市順風時,這樣的盲點容易被掩蓋;但在政策與市場雙重壓力下,錯誤的期待就會放大成為財務危機。
從建商倒閉潮回頭檢視,這場震盪其實是一種提醒,市場並非永遠只會上漲,槓桿與僥倖終究要付出代價。對建商而言,穩健財務才是生存根本,不應再把預售銷售當成唯一資金來源;對購屋者而言,房子既是資產更是投資,抱持「準備最壞、迎接最好」的心態,才不至於在市場調整時被打得措手不及。
►陸敬民小檔案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
經歷:《自由時報》房地產記者
當前位置:家庭每週報告:總裁
標題:陸敬民/建商倒閉潮來襲 「以案養案」走到盡頭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