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貨櫃港排名掉了兩名。(圖/港務公司)
記者張佩芬/台北報導
Alphaliner統計顯示,今年年上半年全球貨櫃港排名,高雄港從去年的第18名掉到20名,台灣港務公司指出,擠下該港的是摩洛哥丹吉爾地中海(Tanger Med.)與廣西的北部灣港,前者因紅海危機船隻繞道,讓丹吉爾成為重要轉運港,後者則是受惠於跨境電商、汽車電池與太陽能等新興貨物大量出貨。
外籍船公司台灣公司高階則指出,高雄港今年國際中轉量下滑,主要原因包括:
1. 對岸港集團激勵計畫非常優厚。
2. 東南亞深水碼頭陸續加入運營,大船直掛美國線,歐洲線,減少高雄中轉量,例如法國達飛與越南合資建設南越GEMALINK港。
3.外籍航商無法運營兩岸國際中轉業務。
4. 船公司今年策略聯盟重組後,邊緣化一些港口,像雙子星聯盟的馬士基與赫伯羅德採取樞紐港策略,高雄就是遭到邊緣化,幹線母船不彎靠台灣。
另有一家外籍船公司高階指出,兩岸航線因為大陸商務部2023年12月21日宣布對台灣石化領域12個稅目產品取消ECFA關稅減讓;2024年5月對石化、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等共134項產品之ECFA關稅減讓中止;2024年9月對34項農產品中止免稅,讓兩岸航線貨量掉了很多。
台灣港務公司內部分析,摩洛哥的丹吉爾港主要持續受惠紅海武裝攻擊,亞歐航線船舶改道非洲,並透過直布羅陀海峽口的丹吉爾港轉運到歐洲各港,讓該港的排名從去年的19提高到17。廣西北部灣港則主要受惠跨境電商、汽車電池、太陽能等新興貨物大量出貨需求,排名從21提高到19。
另台灣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量衰退4.7%,導致高雄港進出口重櫃衰退3%,港務公司上半年因應美中關稅戰紛爭,推出空櫃調度獎勵,帶動航商空櫃移往高雄作為調撥基地,空櫃同比增加22%,緩解進出口重櫃衰退衝擊。
港務公司針對下半年關稅底定後局勢及航線變化,正研提對應的客製獎勵,加上今年起七櫃自動化作業磨合逐漸順暢,及萬海航運長租的五櫃預計明年第一季部分營運,高雄港貨櫃量可望逐漸站穩腳步,漸入佳境。
標題:H1貨櫃港排名高雄港掉兩名 紅海危機、廣西北部灣竄升是主因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