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球員失能險很難保?資深球星經驗談:治療全「自己來」

[ad_1]

2025亞洲盃資格賽中華男籃即將在2月22日主場首戰紐西蘭,中華隊24人大名單由不同層級的聯賽好手共同組成,不過高雄海神球星胡瓏貿這回卻沒出現在15人集訓名單內。中華民國籃球協會副祕書長張承中表示,主因是跟海神球團討論保險事宜,需要為球員保「球員失能險」,因這次有點來不及,全台僅一家保險公司承保,不過仍繼續努力,希望為了球員提供更多保障。事實上,前中華男籃國手、台北富邦勇士球星「噴射機」張宗憲,數年前也曾因保險問題,成了不再效力國家隊的因素之一。

身為球員,這裡痛、那裡不舒服、這裡扭傷、那裡摔傷是家常便飯,各球團會配備防護員與後勤團隊全力協助球員恢復健康。張宗憲自述,2017年效力中華隊時,友誼賽手指斷掉後,他提前回到台灣,不過抵台後無人聞問、也無人主動關心張宗憲傷勢,他表示,從受傷到抵台找醫生、治療,整個過程都是「自己來。」
張宗憲回憶,那一年受傷後,回台灣沒有人跟他聯繫,或者安排他去看醫生,致電籃協詢問「有沒有幫球員保險?」得到的回覆是「有保險」,但球員得拿治療費用「實報實銷」,後續張宗憲只能自行前往家裡附近的復健診所,從事電療跟熱敷。「打中華隊的過程,大概歷經了3-4次受傷,腳扭到2-3次,都是我自己找治療,也沒辦法參與後續賽事。」

張宗憲表示,以前旅美就讀楊百翰大學時,曾在比賽中骨折,由於美國看病費用相當驚人,從診療、住院到復健,整個療程耗費5-60萬台幣甚至超過,不過球隊保險全權負擔,也會幫忙安排住院開刀,事後也有專業的訓練員提供復健,確保球員健康狀況,直到完全康復回歸球場。球員需要做的就是「專心治療」,後勤能完全託付球隊。「反觀我在中華隊每次受傷,都是自己回家、自己找醫院、看看有沒有認識的復健師或診所能幫忙。而且楊百翰還是二級大學,就能照顧球員到這種程度了。」

回顧去年9月跨聯盟邀請賽,賽前亞運男籃隊突然退賽,職籃工會當時發聲明表示,被安排參加今年瓊斯盃的全數選手直到賽事結束為止,都未曾被投保遇傷時能補償收入損失的「運動員暫時失能險」;而不幸已發生傷勢的選手們,到現在都必須自己想辦法處理傷後醫療、復健和理賠申請事宜。不過籃協隨即回應,「工會長期以來一直提出的保險訴求,本會各級代表隊自開訓以來,均有依規定投保意外及醫療保險,至於暫時失能險部分因職籃工會迄未能提供球員合約或薪資證明向保險公司計算保費,惟本會在考量出國在即及時效問題,為仍以最高額度辦理暫時失能險投保,給予球員更多保障及照顧。」可見球員保險爭議,從過去到這次亞洲盃資格賽一直存在,該如何解決?何時能解決?仍舊是未知數。
儘管台灣國手的保障與後勤制度還未臻完善,許多球員仍願意在這樣的體制下出戰,原因無他,只因仍對「為國爭光」保有榮譽感,願意扛起國手重任。選手是台灣運動產業最重要的資產,不只單靠民間挹注資源,政府也必需站在選手立場、借鏡國外保障制度,才能吸引更多好手渴望披上國家隊戰袍、以台灣隊為榮。
 


標題:籃球/球員失能險很難保?資深球星經驗談:治療全「自己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ad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