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延伸到台灣教育界,顯示,目前有超過半數學校導入AI課程,像是有國文課搭配AI畫面,生成詩文創作、資訊課設有紮實課程,引導學生學習有效運用AI。專家認為,未來學生的日常將與AI密切相關,學以致用不僅帶來生活便利,更能提升職場競爭力。

在台北市仁愛國中的國文課堂上,國文老師鍾羚甄,以知名詩人席慕蓉的經典作品「一棵開花的樹」為例,不僅在詩文旁標註解釋,更鼓勵國中生們,運用AI工具進行畫面發想。鍾羚甄表示,透過文字結合AI程式,能夠創造出如臨其境的畫面,而她選擇先用圖片讓學生學習,是因為圖像能最直覺地,幫助他們與文字建立連結。課堂上,學生們人手一台iPad,依照老師要求輸入簡單對白指令,成功生成心中所想的畫面。一位學生分享,他生成了有關鑽石的形容,認為AI生成的結果非常精準,顏色漂亮且符合他所定義的七彩特性。

同校的資訊科技課程也融入了最新科技。針對剛入學的國一新生,資訊科技老師曾裕芬,運用VR技術進行校園導覽,幫助新生熟悉各個教室位置。曾裕芬表示,隨著AI應用時代來臨,她會在課程中介紹,常用AI軟體及提問技巧,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下prompt並找到正確答案,透過學習單和任務練習強化能力。仁愛國中校長周婉玲強調,每個人都應學會資訊融入,尤其是AI工具的使用,這對解決生活、學習或未來工作問題都是必要的基礎能力。她特別提到台北市的「酷AI」是在設定範圍和條件下,讓國中生能夠有效學習的好工具。
像最近在社群間,就流行曬出用Google的Gimini,生出一張屬於自己的AI模型照,不只大人很瘋,小朋友也很愛,國教院就調查,已經有過半的學校,開始使用AI課程教學,而且有7成的學生,是使用了生成式AI,而且有7%是每天使用。國教院指出,主要用途包括寫作業、各國語文翻譯、查找資料、製作圖片和影片、學習語言、聊天與其他應用,這顯示九年級學生已將,生成式AI整合到日常生活的多個面向。
國教院與中研院合作研究揭示,近7成國中生具生成式AI經驗,7%每天使用
國教院調查顯示,高達94.2%的九年級學生知道什麼是生成式AI(如ChatGPT等),顯示生成式AI在國中學生群體中已有極高的知名度。然而在使用頻率上呈現明顯分化:
- 每天使用:6.8%(495人)
- 每週5-6次:3.9%(285人)
- 每週3-4次:12.2%(883人)
- 每週1-2次:46%(3,349人)- 為最大宗使用群體
- 從未使用:31%(2,254人)
九年級學生使用生成式AI的主要用途包括:
- 寫作業
- 各國語文翻譯
- 查找資料
- 製作圖片、影片
- 學習語言
- 聊天
- 其他應用
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博士陳毓欣指出,國小這一代是「AI數位原住民」,教師更應教導他們如何運用AI下指令。她強調,重要的是學生如何運用AI工具的過程和步驟,規劃過程仍在人而非AI本身。陳毓欣也提到「e度」是幫助教師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層式AI輔助教學工具,而教育部已有規劃中長期的師資培育,因為這是全球趨勢。國教院調查顯示,學生主要將AI用於寫作業、各國語文翻譯、查找資料、製作圖片和影片、學習語言及聊天等多個面向,顯示九年級學生已將生成式AI整合到日常生活的多個層面。AI技術發展迅速,不只成人在學習,未來的主人公們也將與AI更加密切相關。學以致用不僅帶來生活便利,也能提升職場競爭力,成為數位時代不可或缺的關鍵能力。
標題:7成學生用過生成式AI! 校園教學培養關鍵數位能力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