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可能要在咱國發行債券了。
![]()
這事兒乍一聽新鮮,但要是翻翻歷史書,會發現100多年前,沙俄就曾在東北搞過類似的“金融操作”,只不過那會兒發的不是普通債券,是一沓沓印著沙皇頭像的“紙質盧布”,最後全成了廢紙。
百年前,是弱國被列強“割韭菜”的慘痛教訓,而如今,兩個大國在平等合作中探索新金融模式的嘗試,歷史,這一比較確實有點意思。
1896年夏天,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搞了個盛大的加冕典禮,清政府派了李鴻章去賀壽,結果這一趟,被俄國人“盯上了”。
![]()
當時的清朝剛在甲午戰爭裡慘敗,被迫簽了《馬關條約》,賠了日本2億兩白銀,連台灣都割讓了,沙俄一看機會來了,拉著德國、法國搞“三國干涉還遼”,表面上是幫清朝要回遼東半島,實際上是想在東北撈好處。
藉著這層“幫忙”的關係,沙俄逼清政府簽了份《中俄密約》,裡面規定,清朝允許沙俄在東北修條鐵路,但鐵路沿線歸沙俄“保護”,並且修鐵路的錢還得清朝出。
更關鍵的是,沙俄趁機提出,修鐵路得用錢,可清朝手頭緊,不如讓沙俄在東北設家銀行,專門管鐵路的錢,順便發點“債券”籌款。
![]()
這銀行叫“華俄道勝銀行”,表面上是中俄合辦的,可大權全在沙俄手裡,銀行成立沒多久,就開始在東北發行一種特殊的“盧布”,說是盧布,其實不是真金白銀,更像張“白條”。
它的底氣在哪呢?沙俄說,這張紙能換中東鐵路的未來收益,等鐵路修好了,運貨、收運費,賺了錢就來兌這張紙。
那時候的東北,老百姓對“洋錢”接觸不多,沙俄又仗著軍事優勢強行推廣,不少商人和農民圖個方便,就收了這種“紙質盧布”。
![]()
一時間,哈爾濱的商舖、長春的糧行,甚至街頭的挑擔小販,都開始用它交易,而沙俄呢?靠這招從東北捲走了大量真金白銀,一部分用來修鐵路,一部分填了戰爭賠款的窟窿,還有一部分直接進了貴族的腰包。
但“白條”終究是白條,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沙俄被日本打得慘敗,不僅丟了南滿鐵路的控制權,連中東鐵路的收益都保不住了。
華俄道勝銀行跟著倒閉,那些拿著“紙質盧布”的人急了,去銀行兌錢,櫃檯上只剩空抽屜,拿去市場上花,商家一聽是“沙俄票子”,擺擺手說不收。
![]()
最慘的是那些小商販和農民,很多人都囤了很多“紙質盧布”,本想著等鐵路賺錢了換大錢,結果戰爭一打,就發現這些紙連糊牆都不頂用,摸起來比窗戶紙還脆,風一吹就碎。
這場鬧劇最後的結果是,沙俄欠了一屁股債,東北百姓被坑得血本無歸,所謂的“中東鐵路收益”成了泡影。
歷史繞了個大彎,到了2025年,俄羅斯又被傳要在華髮債。這事兒聽著像“歷史重演”,可背景早不一樣了。
![]()
2022年以來,俄烏衝突持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下了狠手,凍結了俄羅斯央行在海外3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把俄羅斯主要銀行踢出國際結算系統。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俄羅斯傳統的融資渠道幾乎全斷了,以前發債券能找歐洲投資者,現在人家避之不及,想用美元買設備、付貨款,連銀行都不敢接這單子。
但俄羅斯也不是沒招,它轉頭加大了對亞洲國家的能源出口,往中國賣石油、天然氣,往印度賣原油,甚至跟朝鮮換糧食。
可問題也隨之而來,能源出口賺的是盧布或者人民幣,可俄羅斯需要美元,買飛機得用美元,進口精密儀器得用美元,連給海外僱傭兵發工資都得用美元,可現在美元進不來,怎麼辦?
![]()
這時候,發債成了一個可能的選項,簡單說,就是俄羅斯企業,在中國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債券,拿到錢後再換成美元使用,這種債券有個學名叫“熊貓債”,以前有過外國企業在華髮熊貓債的例子,比如韓國、英國的企業都試過。
中俄貿易現在綁得緊,2024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突破2500億美元,中國連續13年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
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木材往中國賣,中國的電子產品、機械設備、農產品往俄羅斯送,兩邊每天都有大量人民幣和盧布結算。
![]()
再加上人民幣在俄羅斯的外匯儲備裡佔比越來越高,2024年年底甚至超過了美元。換句話說,在中國發債,俄羅斯能找到買家,中國的銀行、投資機構,甚至一些企業,都有可能買。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俄羅斯的信用得過關,以前沙俄發“紙質盧布”靠的是軍事威脅,現在俄羅斯發債得靠國家信用。
可這幾年俄羅斯財政壓力大,戰爭開支猛增,2024年軍費預算佔了財政支出的30%以上,財政赤字越來越大,要是還不上錢,買了債券的中國投資者可就虧了。
![]()
歷史的教訓得記住,100多年前沙俄在東北發“紙質盧布”,本質上是利用當時中國的弱勢地位“割羊毛”。
現在中國是獨立自主的大國,俄羅斯想在華髮債,雙方得談清楚條款:利率怎麼定?怎麼還本付息?萬一還不上怎麼辦?這些都得簽合同,白紙黑字寫明白,不能像當年那樣“口頭承諾”。
100多年前的沙俄,靠軍事優勢和國際地位的不平等,在中國搞“金融掠奪”,最後把自己和中國的投資者都坑了。
![]()
現在的俄羅斯,是在國際制裁的壓力下,找一個平等合作的伙伴融資,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足夠的能力和底氣去評估風險、把控合作節奏。
更重要的是,現在中國的金融市場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規範,以前外國企業在華髮債,得經過層層審批,現在雖然流程簡化了,但監管反而更嚴了。
說到底,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總能給人啟發,靠欺騙和掠奪搞金融,最後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100多年過去,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任何合作,都得講規矩、守信用,這是歷史給我們的底氣,也是未來合作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