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定調: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提示: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是不是和我一樣,盯著中美吉隆坡會談的首日消息就挪不開眼?前四次談判,不管是瑞士日內瓦還是英國倫敦,總覺得節奏被美方牽著走——要么是談判前放狠話施壓,要么是“鷹派”官員帶頭擺強硬姿態。可這次剛開局,風向就變了,中方不僅沒跟著美方的節奏走,反而一出手就亮出兩張關鍵牌,連美方代表團的陣容都悄悄換了人,這些細節湊在一起,其實是中方在悄悄改寫談判邏輯,值得我們掰開揉碎了慢慢看。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先從最明顯的“細節”說起:談判地點的變化。前四次會談都選在西方陣營的“舒適區”,這次卻移師馬來西亞——這個和中國在經貿、基建領域合作緊密的東南亞國家,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信號:中美經貿對話不再是“西方主導的舞台”,亞洲國家的調解角色正在提升,而中方選擇這裡,也是在傳遞“我們的主場,我們定規則”的潛台詞。

更耐人尋味的是美方代表團的人事調整。之前一直扛著“對華強硬”大旗的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這次徹底從名單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財政部長貝森特和貿易代表格里爾。知情人士透露,特朗普對盧特尼克“擅自推動單邊政策、打亂談判節奏”早有不滿,這次換人,表面是“調整分工”,實則是美方內部“鷹派受挫、務實派抬頭”的體現。要知道,特朗普出發前特意對媒體說“中美兩國都需要讓步,高額關稅不可持續”,這話要是放在以前,大概率是中方先釋放善意後美方才會說的場面話,可這次美方先放軟了口風,還撤下了“強硬派”代表,明眼人都能看出:美方想談,但又拉不下“老大”的架子,只能先從內部調整開始,這本身就說明,談判的主動權已經在向中方傾斜。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而中方的回應,沒有停留在“口頭博弈”,而是直接用兩大戰略動作,給首日談判定了調——這兩張牌,不是臨時起意的“反擊”,而是早有佈局的“落子”,每一張都戳中了美方的要害,也改寫了過去“美方提要求、中方被動應對”的邏輯。

第一張牌,是稀土出口管控的“全流程收緊”。新出台的《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總量調控管理暫行辦法》,遠比之前的限制更“狠”:不僅新增了五種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還要求對半導體領域的稀土用戶實施嚴格審查,從開採、冶煉到出口,每一個環節都卡得死死的。別覺得這只是“卡脖子”,美國國防部自己的報告寫得清清楚楚:其軍工領域的稀土需求,超過70%依賴中國;而在新能源、高端芯片領域,稀土更是“不可替代的關鍵材料”。政策一出,全球稀土市場立刻有了反應,氧化鏑、釹鐵硼等關鍵品種價格應聲暴漲,美國製造業的供應鏈恐慌已經開始蔓延——中方這張牌,打的不是“短期施壓”,而是“捏住全球產業鏈命脈”的長遠佈局,你要知道,稀土管控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從2021年的初步限製到現在的全流程管控,中方早就把“稀土牌”打磨成了戰略工具,現在亮出來,就是告訴美方:你的核心需求捏在我手裡,想談,就得按我的規則來。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第二張牌,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破局”。最近兩條消息很關鍵:非洲國家肯尼亞,把部分美元債務直接置換為人民幣債務,就因為人民幣利率更低,一年下來能少還2.15億美元;全球三大鐵礦石巨頭——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力拓、必和必拓,最近和中國鋼鐵企業的交易中,人民幣結算的比例越來越高,甚至有幾筆大額訂單直接放棄美元,全程用人民幣支付。這可不是小打小鬧,美元霸權的根基之一,就是“大宗商品的美元計價和結算體系”,現在中方通過“債務置換+貿易結算”雙管齊下,悄悄在美元的“後花園”裡打開了缺口。對我們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什麼?以後看資源類板塊、跨境貿易板塊,不能只盯著美元匯率了,人民幣的定價權會越來越重要;而對美方來說,人民幣國際化動搖的是“美元收割全球”的根本,比稀土管控更讓他們坐不住——畢竟,失去了大宗商品的美元結算權,美國的“金融霸權”就少了一塊重要的基石。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再看美方這邊,現在的處境其實很“矛盾”。特朗普這次談判前,提了三項核心要求:取消稀土出口管控、徹底解決芬太尼問題、恢復大規模採購美國大豆。可每一項要求,都和現實數據“背道而馳”:今年9月,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量直接降到了零,創了七年來的首次;美國大豆庫存因為對華出口停滯,同比暴漲27%,中西部的農民們已經在喊“要賠幾十億美元”;而稀土管控不僅沒松,反而更嚴,美方的“關稅威脅”和國內農業州的訴求,完全擰在了一起——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今年4月加徵“對等關稅”後,不得不一次次延長關稅緩衝期,他不敢真的和中方翻臉,因為國內的農業支持者扛不住,這就是美方的“軟肋”,而中方恰恰捏住了這一點。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更有意思的是美方的談判策略,一邊是特朗普放狠話“談不攏就加徵155%關稅,11月1日生效”,另一邊是主導談判的貝森特臨行前說“美國不希望與中國脫鉤斷鍊,目標是實現平衡貿易”。這種“一邊升溫、一邊降溫”的矛盾做法,說白了就是“底氣不足”。而且還有一個關鍵變量:美國最高法院擬於11月初裁定對華關稅是否違憲,如果判決不利,美方可能被迫單方面取消部分關稅——現在的強硬姿態,更像是“能逼一點是一點”的最後掙扎,畢竟,真要是關稅被裁定違憲,美方連“施壓的工具”都沒了。

反觀中方,這次談判的立場異常明確:要談,可以,但必須滿足兩個前提——第一,美方先取消所有單邊關稅;第二,談判必須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這份“不妥協”的底氣,不是憑空來的,而是來自長期的“去依賴”佈局: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出口占比從2018年的20%降到了12.7%,我們的貿易夥伴早就從美國轉向了東南亞、南美、非洲,對美市場的依賴大大降低;就連美方想卡脖子的技術領域,中方也早有準備——商務部2025年第61號公告明確規定,國外企業申請稀土出口,必須用中文提交材料,而且文件格式必須用WPS這種國產辦公軟件。別小看這個細節,這意味著以後在稀土貿易的技術對接上,中方掌握了“標準制定權”,美方想通過軟件卡脖子,門都沒有。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可能有人會問,美方不是還想聯合G7在軟件出口領域對華設限嗎?特朗普之前也說過11月要禁止對華出口關鍵軟件。可看看荷蘭的例子就知道,美方的“盟友圈”早就不是鐵板一塊了。荷蘭為了配合美方在半導體領域打壓中國,強行接管了中資在荷蘭的半導體公司,結果中方一宣布斷供該公司的半導體材料,荷蘭才慌了——沒有中國的供給,就算拿到了公司的控制權,也只是個“空殼子”,甚至因為這家公司停產,整個歐洲的半導體產業鏈都受到了影響。現在G7裡的歐洲國家、日本、韓國,誰沒捱過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跟著美國走,不僅撈不到好處,還得給美國“輸血”(比如被迫對美投資上千億美元),甚至得罪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沒幾個國家願意長期做。所以,美方想拉著G7搞軟件限制,大概率是“雷聲大,雨點小”,真要得罪了中國,最後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的企業。

對我們這些普通投資者來說,看懂這次會談的“邏輯改寫”,比盯著單日的市場漲跌更重要。中方亮出的稀土牌,背後是“國產替代+產業鏈自主”的長期機會;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意味著資源類、跨境支付類板塊會有新的邏輯支撐;而中美貿易流向的變化,也會帶動東南亞產業鏈、南美農產品合作等領域的機會。當然,我們也得清醒,地緣博弈從來都有變數,美方的反复、談判的波折,都可能引發短期市場波動,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強調“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不要因為短期的消息面衝動入場,要盯著長期的趨勢和邏輯。

現在,吉隆坡會談已經進入第二天,更深層的博弈還在繼續。但不管最後能不能達成具體協議,有一點已經很明確:中美經貿談判的邏輯,已經從“美方提要求、中方被動應對”,變成了“中方定規則、美方適應節奏”。這種變化,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中方通過多年的戰略佈局換來的;而對我們來說,看清這種變化,跟著趨勢走,比跟著短期消息跑,要靠譜得多。

中美吉隆坡會談,中方出的牌改寫了談判邏輯

免責聲明:本文信息僅供參考,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上頭條聊熱點#​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