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本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建議》),並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簡稱《公報》)。
全會指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十五五”期間,我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新的條件和新的機遇?全會對未來五年及更長遠的發展有何定調,釋放了哪些新信號?將給經濟運行和市場表現帶來哪些新變量?
為更深刻理解全會最新部署,南都灣財社特推出《洞見“十五五”》系列專訪。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在接受南都·灣財社專訪時指出,本次會議更加突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基本趨勢與制度優勢,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態勢,我國具備主動應對的能力。
談及當前的經濟形勢,趙偉指出,結合當前近3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財政從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中安排5000億元下達地方的現實基礎,全年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具備相當堅實的支撐。
申萬宏源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趙偉
南礪/萬載社:
《建議》強調,“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新篇章”。如何看待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的整體經濟形勢?
趙偉:
經濟形勢研判方面,全會指出“我國發展處於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同時着重強調,要“勇於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相較於十九屆五中全會,本次會議更加突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基本趨勢與制度優勢,並明確提出要“以歷史主動精神克難關、戰風險、迎挑戰,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續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新篇章”。
外部經濟形勢研判方面,《建議》刪除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的表述,更突出“大國博弈更加複雜激烈”,同時指出我國仍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因素”。相較於五年前,本次《建議》將“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調整為“世界變亂交織、動蕩加劇,地緣衝突易發多發”,進一步凸顯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和嚴峻性。但《建議》同時指出,面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態勢,我國具備主動應對的能力。
內部經濟形勢研判方面,《建議》在客觀分析當前有效需求、國內大循環、新舊動能轉換等方面問題的同時,也強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與制度優勢。與2020年相比,本次《建議》所關注的重點,從改革與創新進一步轉向需求不足、結構轉型等現實挑戰,如“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存在卡點堵點;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巨;農業農村現代化相對滯後;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壓力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項;人口結構變化等”。
《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要目標突出“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在必須遵循的原則方面,新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將其置於“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之前,進一步凸顯對經濟發展的重視。在主要目標上,將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細化為“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
值得關注的是,二十屆四中全會還涉及對短期經濟的判斷,明確提出“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會議強調“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結合當前近3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已投放、財政從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中安排5000億元下達地方的現實基礎,全年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具備相當堅實的支撐。
南礪/萬載社:
《建議》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置於更突出的位置,並首次明確提出“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如何看待這一表述?
趙偉:
本次全會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置於更突出的位置,並首次明確提出“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全會進一步強調“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或意味着要將科技創新成果更深入地融入產業實踐,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並進。相較於“十四五”規劃中“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的表述,本次全會更加強調“合理比重”,體現出對產業結構優化與第三產業發展的統籌考量。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部分,《建議》將“優化提升傳統產業”置於首位。相較於2020年,文件更強調通過提質升級來鞏固礦業、冶金、化工等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此外,《建議》還規划了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與六大未來產業(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並提出服務業要“擴大開放”,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則需“適度超前”。
南礪/萬載社:
如何理解《建議》中“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提法?如何看待未來五年國內統一大市場的建設?
趙偉:
全會提出,要“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並強調“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卡點堵點”。與十九屆五中全會相比,本次全會提出“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體現出對刪除消費與投資、供給與需求之間良性循環的統籌推進。
在擴大內需方面,《建議》分別從消費與投資兩端提出具體舉措,以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消費領域,強調通過“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落實帶薪錯峰休假”等方式,從民生保障與供給創新兩方面激發消費潛力。投資領域,則着眼於“提高民生類政府投資比重”“保持投資合理增長”,並注重“實施重大標誌性工程項目”“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以優化投資結構、增強市場動力。
此外,會議提出“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卡點堵點”,與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精神相呼應,或預示着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將步入加速階段。
《建議》提出,從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規範地方政府經濟促進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三方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明確強調從完善行政執法、質量監管、市場秩序等方面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並提出完善有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統計、財稅、考核制度等。
南礪/萬載社:
《建議》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正加速突破,並強調“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如何看待未來“十五五”期間我國的科技發展?
趙偉:
本次全會更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水平和對新質生產力的引領作用。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發展賦予新定位。具體舉措上,本次全會更注重教育科技人才的統籌協調發展,提出要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同時新增了“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內容,拓寬了科技發展的領域範圍,或指向我國將科技發展與數字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等緊密結合。
《建議》將科技現代化定義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未來五年,《建議》認為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並強調“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重點提及“採取超常規措施,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基礎軟件、先進材料、生物製造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同時,《建議》進一步強調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提出“搶佔人工智能產業應用制高點,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策劃:王瑩
統籌:李穎 邱墨山
采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劉常源
設計:林泳希
編輯:劉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