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是場把親情碾碎的權力絞殺。
雍正登基後,對昔日對手的清算狠到骨子裡:大阿哥、原太子被終身圈禁,老死深宮;八阿哥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狗”),圈禁中餓死;九阿哥胤禟被改叫“塞思黑”(滿語“豬”),遭酷刑折磨致死。
影視形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同為“八爺黨”核心的十阿哥胤䄉,卻成了例外——僅被圈禁數年,乾隆一繼位就恢復了他的爵位、還讓他安享榮華。
為何雍正對其他八兄弟這麼狠,卻唯獨對這個十阿哥如此“善良”?其實他也不想,而是真不敢動!
十阿哥:八爺黨里的“廢柴”,卻是最安全的人
在奪嫡眾皇子里,十阿哥胤䄉的本事堪稱“墊底”。
論謀略,他跟不上八阿哥的半分算計,只會跟着吆喝;論戰功,連十四阿哥的邊都摸不着,騎馬射箭都稀鬆;論心機,更是被雍正碾壓,連“裝老實”都不會,常當眾頂撞官員,活脫脫就是一個紈絝子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就是這個“廢柴”,卻在雍正的清算里全身而退。雍正剛掌權時,十阿哥曾兩次公開抗命:奉命去蒙古送靈龕,半路裝病跑回京城;推行新政時,他私藏奏摺、拒絕配合,還在朝堂上罵“新政折騰人”。
這要換做八阿哥、九阿哥,早被定“抗旨謀逆”的死罪了,可雍正只削了十阿哥的爵位,把他關在府里——沒抄家、沒折磨,甚至連飲食用度都沒減,下人都不敢怠慢。反觀八阿哥,雍正先封他“廉親王”穩住局面,等皇位坐穩,立馬羅織罪名抄家圈禁,連姓氏都給改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同樣是“八爺黨”,為何待遇卻天差地別?核心原因就一個:十阿哥的“後台”太硬,硬到雍正只能忍。
母家勢力有多牛?從開國功臣到皇后,滿朝都是親戚
十阿哥的底氣,全來自他的生母——康熙的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在清朝,“貴宏先生”就是頂級豪門的代名詞,而溫僖貴妃的家族,更是其中的“天花板”。
她的祖父,是滿清開國元勛額亦都。從努爾哈赤起兵時就跟着打天下,平定建州、征戰遼東,立下無數戰功,被賜“巴圖魯”(勇士)稱號。額亦都死後,皇太極讓他“享配太廟”,牌位擺在努爾哈赤旁邊——這份榮耀,整個清朝沒幾個大臣能有,他的兒子們更是滲透到軍政兩界,成了清朝的“頂樑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她的父親,是康熙初年的輔政大臣遏必隆。順治臨死前,指定遏必隆和索尼、鰲拜等人共輔康熙,後來還被封“一等公”、官至太師。遏必隆更把兩個女兒送進宮:大女兒成了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小女兒就是溫僖貴妃。
更關鍵的是,溫僖貴妃是整個清朝唯一有“謚號”的貴妃——清朝規矩,只有皇后、皇貴妃能有謚號,貴妃得此殊榮,既是康熙的寵愛,更是對鈕祜祿氏勢力的敬畏。
也就是說,十阿哥不僅是貴妃之子,還是皇后的親外甥,外公是輔政大臣,曾外公是開國元勛,整個鈕祜祿氏都在背後護着他。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雍正要是動十阿哥,就是直接跟鈕祜祿氏撕破臉。要知道,當時鈕祜祿氏的子弟遍布朝野,有帶兵的將軍,有管朝政的大臣,剛登基的雍正根基未穩,一旦引發他們不滿,剛坐上的皇位都可能動搖。
康熙早留後手:給十阿哥的“護身符”,雍正撕不動
而康熙對十阿哥的偏愛,也成了雍正不敢下手的“護身符”。
康熙封爵極嚴,連雍正、八阿哥這樣的熱門選手,第一次封爵也只是“貝勒”;可沒立過任何功勞的十阿哥,一上來就被封“郡王”。這不是康熙糊塗,而是明着告訴所有人:“十阿哥背後的鈕祜祿氏,我都得給面子,你們敢不給?”
圖片來源於網絡
更聰明的是,康熙故意不給十阿哥安排重要差事,讓他當個“富貴閑人”。這樣一來,十阿哥既沒參與太深的奪嫡陰謀,也沒得罪太多人——雍正就算想收拾他,也找不到“致死”的理由。
反觀八阿哥,雖然生母是包衣出身(地位低),但他太會拉幫結派,半個朝堂都支持他,自然成了雍正的心頭大患。
圖片來源於網絡
收拾八阿哥,是“清除政敵”;收拾十阿哥,卻是“得罪豪門”,不僅會引發朝堂動蕩,還會被人扣上“忘恩負義”的帽子,雍正自然不會幹這樣的蠢事。
結局:圈禁只是“走過場”,乾隆幫他翻身
雍正對十阿哥的“圈禁”,更像一場“遊戲”。
他在府里依舊錦衣玉食,甚至能跟家人相處,比被關在暗牢里的八阿哥、九阿哥,日子好得不是一點半點。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乾隆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釋放十阿哥,恢復他的爵位,後來還封他為“輔國公”。乾隆這麼做,一是緩和皇室矛盾,二是因為鈕祜祿氏在乾隆朝依舊有影響力——比如乾隆的孝聖憲皇后(甄嬛原型),就是鈕祜祿氏,十阿哥的親戚。
十阿哥雖然在乾隆六年就去世了,但乾隆以“貝子”規格厚葬了他——這個待遇,在九子奪嫡的失敗者里,也是獨一份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到底,十阿哥能善終,不是因為他聰明,而是因為“出身”太硬。在皇權鬥爭里,有時候“母家勢力”比“個人能力”更重要:八阿哥輸在出身太低,十阿哥贏在後台夠硬,這就是古代皇室最現實的生存法則。
註:本文內容根據《清史稿》《清聖祖實錄》及相關史料整理,聚焦“十阿哥善終背後的勢力邏輯”,客觀探討九子奪嫡的歷史細節,不涉及敏感導向。若對內容解讀存在差異,歡迎基於史料理性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