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日本問題權威專家:不能將高市早苗涉台言論視為偶然和孤立性事件

高市早苗是日本政壇“親台派”代表(資料圖/視覺中國)

11月7日 日本首相高一早苗在國會公然宣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暗示可能武力介入台海問題。而高市在國會答辯時堅稱,有關言論符合日本政府看法,無意撤回或取消。

自11月10日起,外交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密集發聲,向日本發出強烈抗議。 11月13日,外交部副部長孫衛東奉示召見日本駐華大使金杉憲治,就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華錯誤言行提出嚴正交涉。

孫衛東指出,高市的涉台言論極其錯誤、極為危險,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嚴重破壞戰後國際秩序,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嚴重破壞中日關係政治基礎,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14億中國人民對此絕不答應!

圖為外交部官網截圖

在日本國內,除了在野黨嚴厲批評高市魯莽外,前首相石破茂13日質疑高市早苗有關所謂“存亡危機事態”的涉台言論。他說,高市早苗的話非常接近於“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然而,“歷屆政府在設想各種情形時,從未作過如此限定”;並且這種說法也“無助於提升威懾力”。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也在8日、11日兩度發文稱,“日本應該尊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這一事實,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日本不應干涉”。

就高市早苗此次涉華錯誤言論,澎湃新聞對話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上海日本學會顧問吳寄南,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廉德瑰,展開深入剖析。

以下為對話實錄

“對中國的挑釁程度遠超以往”

澎湃新聞: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所說的“若台灣遭受武力攻擊,有可能構成日本可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這一說法,在日本法律、政策與安全層面意味著什麼?

吳寄南:日本提出的“存亡危機事態”概念,其前提是與日本有密切關係的他國或者盟國。然而,台灣並非一個“國家”,高市早苗將台灣視為一個“國家”來提及,這完全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粗暴踐踏,中國人民絕對無法接受。儘管高市早苗再三辯解,聲稱其言論基本上與日本政府一貫的主張一致,但這完全是一種謊言和狡辯。日本政府在任何正式表態或文件中,都未曾如此露骨地表達過此類觀點。高市早苗的辯白顯然是在撒謊,無法掩蓋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事實。

廉德瑰:2015年日本出台了新安保法及相關集體自衛權規定,根據該規定,若日本的盟國遭受攻擊,尤其是當此類攻擊威脅到日本安全或日本僑民等情形時,即便日本本土未直接受到攻擊,日本也可將此情形認定為對其國家安全的侵害,即構成所謂的“日本存亡危機事態”。在此情況下,日本有權發動集體自衛權,這實質上意味著日本可以動用武力進行反擊。

當時,日本曾舉例說明集體自衛權的行使場景。比如,若日本的自衛隊軍艦與美國的軍艦在中東霍爾木茲海峽等有武裝衝突的地區共同執行任務時遭遇攻擊,日本可認定陷入“存亡危機事態”,有權發動集體自衛權。但從來沒有用台灣地區來舉例進行說明。

澎湃新聞:與往屆日本政府相比,此次高市的表態相比過去有何特殊性?

吳寄南:關於“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這一論調,最初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卸任後提出。然而,高市早苗作為現任首相公開表述類似立場,身份與影響力本質不同,性質更為嚴重。歷屆日本政府在回應相關問題時,通常採取模糊策略,僅表示將“根據事態發展適時作出判斷”,避免直接表態。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2023年竄訪台灣時曾鼓動台灣“做好戰爭準備”,並強調需具備“威懾力”,但並未明確提及日本將採取何種行動。

然而,高市近日的言論構成赤裸裸的挑釁,公然宣稱若中國大陸對台採取軍事行動,日本將視其為“存亡危機事態”,並不排除武力介入。因此,這番言論不僅在身份上更具官方色彩,內容也更直接極端,對中國的挑釁程度遠超以往。

廉德瑰:在安倍、岸田內閣時期,儘管“存亡危機事態”的概念已被提出,但日本政府在國會等場合被問及具體案例時,從未將台灣作為例子進行闡述。此次高市錯誤言論問題的嚴重性就在於此。高市早苗是1945年日本戰敗以來,第一位在官方正式場合鼓吹所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並將其與行使集體自衛權相關聯的日本首相。

日本社會內部可能存在對“存亡危機事態”的相關認知,但日本政府在公開場合一直秉持較謹慎態度,對於“存亡危機事態”的認定強調需基於多種情報的綜合判斷。這是日本官方公開表明的立場,且避免列舉具體案例,尤其是避免直接提及台灣。

然而,此次高市早苗作為現任首相在回應立憲民主黨質詢時,卻破天荒地以台灣為例進行說明,這一舉動顯得極為蹊蹺。

澎湃新聞:高市早苗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表態,並且在中方多次嚴正交涉後,仍拒不撤回錯誤言論?

吳寄南:高市早苗是日本政壇“親台派”代表,自詡安倍繼承者。安倍離世後,高市就企圖扛起“親台”大旗。從她的言論也能看出,日本保守勢力仍迷戀對殖民台灣的舊夢。台灣作為日本明治維新後攫取的首塊殖民地,被其視為躋身列強的重要標誌,承載著日本歷史上一段所謂的“輝煌時期”。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復興,一些保守政客妄圖“重溫舊夢”,將台灣視為日本的“後院”,試圖重新染指台灣。

圖為高市早苗和安倍晉三(資料圖)

其次,這也反映出日本保守政客基於地緣政治考量的冷戰思維。台灣地處第一島鏈的中心位置,且為西太平洋海運的咽喉要道,日本從中東進口石油以及從東南亞進口的原材料中,超過80%需經台灣海峽運輸。在日本一些保守政客篤信的叢林法則觀念下,他們擔憂若第一島鏈斷裂,特別是兩岸實現統一,將意味著日本戰略態勢的嚴重惡化。

三是日本保守政客長期壟斷政壇形成的政策慣性。近年來,自民黨在日本政壇一黨獨大。從高市早苗內閣的成員構成來看,親台色彩尤為濃厚,這種政策慣性驅使其在台灣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踐踏中國的紅線。

高市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是“日華議員懇談會”(日本親台派的重要據點)的事務局長;該會的會長古屋圭司目前擔任自民黨選舉對策委員長。親台派的核心人物在內閣和自民黨內均身居要職,這充分錶明日本“親台派”的諸多理念已逐漸轉化為高市內閣的實際行動。因此,對於高市早苗的言論,不能視為偶然,應該看到其背後的必然性。

高市上任不足一月,其內閣支持率最高時甚至達82%。儘管在我看來,這種高支持率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但當前的高支持率仍可能使高市利令智昏、得意忘形,說出了上述言論。高市早苗的此次發言既有遠因也有近因,共同作用導致了這一結果。

廉德瑰:高市早苗的基本盤支持層主要由日本右派構成,這部分群體大多持親台立場,支持“台獨”。高市早苗能夠上台,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些親台派的支持。因此,在她上台後,若在台海問題上、在親台相關議題上無法滿足這些支持者的訴求,便可能面臨失去其支持的風險。從國內政治層面分析,高市早苗似乎陷入了一種兩難困境:若順從基本盤支持者的要求,在外交上可能陷入被動;但若不順從,這些支持者當初推舉她上台,正是期望她能推行右派路線。

因此,在我看來,高市存在故意模糊立場的嫌疑,雖然她辯稱所舉台灣案例僅為假設,試圖往回找補,但話已出口,也已造成既成事實。從表面看,日方試圖營造“口誤”的假象,畢竟日本官方一貫宣稱在相關問題上採取綜合判斷立場,不單獨以台灣案例為依據。然而,此事並非孤立事件。

高市在韓國APEC期間會見台灣方面代表,並在社交平台上進行炒作,中方已明確表達不滿。日前,日本政府還向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謝長廷授勳。這一系列事件相互關聯,絕非偶然。綜合來看,高市在國會上的發言顯然是在打擦邊球。

圖為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謝長廷(資料圖)

事件發生後,日本媒體和政府卻迅速轉移焦點,將輿論導向中方外交官的言論。因為在台灣問題上,日方的言論明顯站不住腳。無論從國際法、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原則精神來看,台灣問題都是中國的內政,日本沒有任何資格干涉他國內政。更何況,日方不僅干涉內政還將所謂“存亡危機事態”作為發動集體自衛權的依據,性質惡劣。在被批評時,日方理虧詞窮無法辯解,只能試圖轉移視線。

“只有通過務實合作才能為兩國關係注入穩定性”

澎湃新聞:您認為,日本在台海問題上應該怎樣做去改善當前的氛圍?

吳寄南:第一,高市早苗應正式撤回不當言論、致歉並鄭重承諾:今後將嚴格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及日本憲法,在涉華議題上謹言慎行,杜絕任何損害中日關係根基的言行。這是緩和緊張局勢的首要前提。

日方應立即停止對中國外交官相關事件的惡意炒作,避免將嚴肅的政治分歧曲解為言語表述的爭議。轉移視線、混淆是非的操弄手法不僅無助於問題解決,反而會進一步激化矛盾,日方須以負責任態度停止此類不當行為。

日方需以實際行動防止中日關係出現整體性脫軌、倒退,只有通過務實合作取代零和博弈,才能為兩國關係注入穩定性。

從長遠視角看,中方可藉助日本輿論,團結日本國內理性健康的政治力量,遏制少數極端勢力將日本推向危險道路的傾向。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中日四個政治文件這一“定海神針”,始終堅守正確政治定位與原則底線,絕不能有任何偏離或動搖。在此前提下,嚴格遵循中日雙方在系列政治文件中作出的承諾與規定,沿著既定政治方向穩步推進雙邊關係發展。

廉德瑰:中日關係的基石在於嚴格遵循1972年簽署的《中日聯合聲明》及四個重要政治文件。這些文件明確且鄭重地確認了一個核心原則: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在五十年前便已就此作出莊嚴承諾,這不僅是中日兩國間的共識,更是日本對國際社會作出的明確承諾。

然而時至今日,日本國內仍有部分右翼勢力及所謂“專家”罔顧事實,公然宣稱“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甚至鼓譟“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謬論,並以此為藉口主張日本有權干涉台灣事務,甚至更進一步聲稱,若中國大陸以武力方式實現統一,即構成對台灣“攻擊”。這種行徑嚴重違背了國際法與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更是對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的公然踐踏。

中日關係的健康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以四個政治文件為基石。日本應切實履行其承諾,嚴格遵守文件規定,不得乾涉中國內政。若日本無視或背棄這些文件精神,中日關係將失去穩固的根基,更無從談起健康穩定的發展。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