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案例】
媽媽收到大兒子告密:弟弟借上網課機會玩遊戲。
媽媽暴怒,痛揍弟弟。事後,萬分內疚。
媽媽一直努力在改,承諾孩子若再打人,就罰1000元。已有2個月沒打孩子,一時情緒上頭又出手了。
媽媽求助專家,如何能在這種情況下克制住不發怒?
(背景:弟弟平時喜歡玩遊戲。媽媽經常打孩子。媽媽開的手繪店最近處於虧損狀態。)
01
孩子沉迷遊戲,不怪他
高壓的媽媽,孩子沉迷遊戲太正常了。
孩子需要認同和成就感,遊戲能給他,就產生強吸引。
家庭沒給足的這些,他會設法從其它地方獲取。
02
打孩子,是媽媽的需求
媽媽經營虧本,有發洩情緒的需求。打孩子對她是強吸引, 可以釋放情緒。
2個月不生氣不代表沒積攢生氣的情緒,恰好孩子撞槍口上,給台階就下。
解決方案:
媽媽要觀察自己是否每天生活在委屈中,事事不如意?這些都在攢怒氣值,滿了必爆。
不看清這點,就無法杜絕打孩子的行為。
讓杯子空起來,每天能有地方倒出去壞情緒。
嚴格做到輸入>=輸出(輸入指開心減壓的事,輸出指委屈煩心的事。)每天不做或少做讓自己委屈的事。
女主人的心情影響全家人的運氣。心情不好,生意經營更是惡性循環,好心情就會千方百計去改善經營狀況。
03
“如果再打,就罰1000元”,這樣的規矩沒價值
“如果再打,就罰1000元”這樣的規矩離結果太近,沒價值。
火藥庫前有小朋友每天放煙花,無法確保它不爆炸。只有從源頭上把火藥運走,或者把小朋友趕走才能確保。
火藥,是媽媽滿滿的情緒。放煙花,是孩子玩遊戲的行為。
如果媽媽避免情緒處於臨界值,如行走的炸藥包一點就著,就能避免爆炸。
或者能做到無論孩子做什麼都不關心,“放煙花的孩子“不存在,也不會爆。
04
一個人教不出自己不會的東西
媽媽打完孩子很後悔,可下次還打。孩子每次被打,也後悔,下次還玩遊戲。
明知錯,卻非要做,兩人沒區別。
媽媽改不了,孩子不可能改。
一個人教不出自己不會的東西。
05
規矩要達成共識後上牆
不允許玩遊戲,要和孩子達成共識,成文貼牆上。
如果沒有,孩子沒理由不能玩。
否則,如同沒有法律規定不能偷東西,卻讓小偷坐牢。不合理。
06
孩子之間出現了問題
哥哥告密弟弟,反映出孩子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有可能是平時家長更關注弟弟。
家長要重視這個信號。
聽聽別人的故事,想想自己的人生。
每天分享一個真實案例,歡迎來聽。
——聽我慢慢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