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3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揭曉。易烊千璽憑藉《小小的我》劉春和一角獲最佳男主角獎。
從《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紅花》《奇蹟·笨小孩》到此次《小小的我》,易烊千璽四次提名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終於在24歲獲獎。
“我先謝謝我的劇組主創們,我以前採訪說過,我們是家庭式的劇組,我們一次次跨過了很多的難關。他們對我的保護,我們一起的奮鬥,一起塑造出了春和這樣的形象。”易烊千璽表示,他想到自己12歲被選中出道,然後到今年正好也是12年,“一直在高關注度下、高壓的工作下生活,我很榮幸能夠接觸到演員這個行業,未來道阻且長,我希望能夠通過我自己的努力和作品,贏得觀眾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
易烊千璽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圖據視覺中國
回顧易烊千璽獲獎之作《小小的我》,該片自從在東京國際電影節舉行全球首映,並獲得觀眾選擇獎以來,就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上映之後,好評如潮,票房高漲,不少觀眾和媒體都在猜想,易烊千璽或將因劉春和一角,再度提名金雞獎甚至獲獎。
如今,猜想成真。易烊千璽,實至名歸。
壹
倘若將一部電影的前期籌備、中期拍攝、後期製作,整個生態流程比喻成太陽系,那麼,易烊千璽就是《小小的我》中的太陽——獨一無二的,牽引所有創作、情節、演員及表達,圍繞其運轉的恆星。
本片故事是講腦癱患者劉春和20歲的生活。 “腦癱是醫學史上最古老的未解之謎”,這是病,而非一個人的命。不得不認病,卻又不認命的劉春和,是整部影片成立、甚至有所超越的唯一支柱。
![]()
演得過火,會將腦癱表現為一種“奇觀”,冒犯腦癱患者和觀眾
演得不夠,同樣讓人不適,有消費腦癱患者和苦難換取票房的嫌疑;
演得慢了,不能在第一時間讓觀眾信以為真這就是一名腦癱患者,也不行。因為這種影片,就要求你盡快與觀眾簽訂信任合同,最好第一個鏡頭就告訴觀眾:這就是那個被腦癱困住了身軀和時間的劉春和。
![]()
電影宣傳海報
真實不虛、分寸得當、又快又準,從明星演員化身腦癱患者,能完成這個表演的並不多。易烊千璽是其中之一。
誠如日本導演岩井俊二說的:“能演繹到那種程度,真是演員的無上榮光,我見證了他驚人的才華。”
![]()
日本導演岩井俊二談易烊千璽
電影開篇,特寫一雙腿,趔趄至扭曲地拾級攀登,天台圍牆上持筆寫遺囑的手勢,如盤虯臥龍,彎折到變形,而後方給出一張樸素又壓抑的臉,從此刻起,正式確認這是劉春和,不是鎂光燈下熠熠發光的易烊千璽。

電影開篇,特寫一雙腿
信任感建立之後,劉春和的表情神態、吐字發音、吞嚥咀嚼、行路姿態、肢體動作、至心理等,如一部精確至極的程序,沒有一個代碼是脫離出“腦癱患者”的。
劉春和取得了觀眾的認同與理解,意味著這部描述腦癱患者生活的電影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看電影採用什麼樣的視角,去描述這種生活。

一張樸素又壓抑的臉
本片的視角是從心理需求出發的,幾乎套用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五層需要。
第一層,生理需要。
衣食住行方面:他會換衣服和使用洗衣機;他用特製筷子吃飯,容易被嗆,喝水得用吸管,但無忌口,甚至能飲酒到醉;他睡覺起床,需借力於繩套;他出行,過斑馬線慢些而已,上公交還能給人讓座,甚至最後考取了駕照。
![]()
易烊千璽用特製筷子吃飯
第二層,安全需求。
他需要一份職業,需要經濟自主,需要穩定的生活秩序,所以他唸書學習,滿牆的書都看過,高考分數超一本線80多分。他想當老師,遂報考師範大學,去教培機構應聘做講師,甚至求職於咖啡館,只為攢學費。
![]()
電影中人物的學習畫面
第三層,歸屬與愛的需要。
外婆(林曉杰飾)寵愛信任他,他亦然;母親(蔣勤勤飾)雖與他“相愛相殺”,但他也能體諒母親的不易,接受母親生二胎的現實;尤其是對待青春女孩雅雅(周雨彤飾),因為她而墜入愛河,會有春夢和性意識的覺醒,會給她寫詩,渴望牽手,儘管最後“失戀”了。
![]()
宣傳海報
第四層,尊重需要。
片中劉春和學習、出行、讓座、求職、試講、寫投訴信、工作、打鼓、春夢、示愛、寫詩、考駕照、抗爭、吵架,甚至絕望到吞食糖塊,想讓自己窒息而死,幾乎都是他在主動或決絕地贏得自尊和他人的尊重。
他擺脫不了病,但有權利不以病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
劇中的易烊千璽有權利不以病來定義自己的人生
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某種程度來講,實現“尊重”,就是實現他自己內心的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儘管這份渴望和認可的姿態很低——只要承認他是一個普通的20歲成年男性,他就滿足了。
![]()
電影中的易烊千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
這五層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普通人,所必然擁有的需求。劉春和,也不例外。腦癱只是附加因素,而不能裁判其本質。
電影樸實地將五層需求娓娓道來,沒有奇觀化地消費他,更沒有外來人俯瞰式的憐憫,亦非仰視他,試圖將其塑造成雞湯式的英雄。有的只是平視一個有病的殘疾的,卻也能成為自身之恆星、有愛欲、渴望實現人生價值的普通人。
貳
回望易烊千璽的演藝路:
尋求救贖與愛的街頭混混小北(《少年的你》),讓觀眾看見了一個全新的演員易烊千璽。
在戰爭與死亡的烈火下涅槃重生的伍萬里(《長津湖》),讓行業認識了一個能扛能打的實力演員易烊千璽。
之後,他在《奇蹟·笨小孩》裡飾演一名堅韌不拔的創業青年景浩,這一形像是小北、韋一航的變體,只是多了一層社會屬性。
![]()
易烊千璽在《奇蹟·笨小孩》裡飾演一名堅韌不拔的創業青年景浩
而《滿江紅》中不苟言笑、心狠手辣的武將孫均,也是伍萬里的延展,只是多了一些內省與權謀的成人意味。
![]()
在《滿江紅》中不苟言笑、心狠手辣的武將孫均
這時的易烊千璽,需要第三個角色,繼見自己、見天地之後,能夠見眾生的角色——於是,《小小的我》來了。
耀眼如星的演員,社會暗影處的腦癱患者,二者之間建立等號是危險的。
一者,容易被罵,稱其利用特殊群體販賣苦難,以賺取評審眼淚;二者,此類劇情片、藝術片,製作體量小,票房幾乎沒有指望;三者,表演難度太高,稍有處理不好的地方,便會招致行業內外的冷嘲熱諷。
當然,演員接拍某部戲,其心理動機是複雜的,但就《小小的我》而言,我篤定在某些時刻,易烊千璽就是劉春和,一個曾被忽略、被漠視、被社會期望、熒光燈和資本所“圈養”的孤獨的人。
易烊千璽化身劉春和,便可讓“沒有同類”的絕望人群,被廣大觀眾看見。
片中有一幕,劉春和母親瞞著他,又生一女。他在醫院逗妹妹時,被母親大喊“不要動她”,並被推開。劉春和倍感失落,回憶起與母親吵架的場景——在家中,他將多年的怨、恨、苦一股腦吐出。
他扭曲著腦袋,手臂不受控地晃動,每說一句話都像在經受身體和精神的雙重酷刑。他面目猙獰,青筋暴起,說著說著,語調中多了抽噎,眼角泛起不甘心、不屈服的淚光。他說自己被期望成為動物園裡的大猩猩,一旦走出去,別人都會躲你、怕你、嘲笑你,而他的媽媽,“才是真正厭惡你,看不起你的那個。”
![]()
劉春和扭曲著腦袋,手臂不受控地晃動
接著,國產影片中極為罕見的“精神弒母”場面上演,劉春和說,自己明明是“多餘的人”,母親卻總是裝作特別在乎他。他直指母親噁心、虛偽。
這一段表演,從台詞到形體,從表情到眼神,完美地演繹出一個人的顫栗、驚慌、悲憤、痛苦與緊繃多年的弦將要斷裂的絕望感。
注意,是一個完整的、生命力飽滿的、精神健全的人,而不是單純的病人。
而此時的易烊千璽,則以一個演員所能創造的最大限度的真實去還原一切。
![]()
劉春和直指母親噁心、虛偽
《小小的我》之後,易烊千璽好像已經“通關”了,似乎沒有什麼角色是不可挑戰的。
在今晚的金雞獎頒獎舞台上,易烊千璽發表獲獎感言時,專門推薦了由他主演的,曾獲得戛納主競賽單元特別獎的新電影《狂野時代》。他說,畢贛導演拍了一部很美的電影。易烊千璽在片中一人分飾五角,每一個都是“毀容級”的表演。下週,走進影院的觀眾,一定會領略到史上最年輕金雞獎影帝的表演魅力。
![]()
易烊千璽的未來不可限量
一直在進,一直在變,驚人的是,易烊千璽尚不滿25歲。這名影帝的未來,實在不可限量。
撰文李瑞峰編輯袁詩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