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真實是報告文學的根基,文學性是使其飛翔的翅膀。”上海報告文學創作會議17日在滬召開,多位作家評論家研討,寫下“紅色起點”叢書《巾幗的黎明》《永生》《寸印繁星》《人間清白》等作品的作家楊綉麗有感而發。
一個月前,全國報告文學創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新時代以來第一次以中國作家協會名義召開的全國性報告文學創作專門會議,對新時代報告文學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上海評論界提醒,曾以“文學輕騎兵”著稱的報告文學,在信息爆炸當下面臨一些不足,“走馬觀花式”、“蜻蜓點水式”採訪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分作家對書寫對象缺乏長期、持續的跟蹤觀察和沉浸式體驗,導致對素材的消化理解不夠透徹,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夠豐滿,對複雜現實的把握不夠精準,作品生命力和真實感因此打折扣。這是值得警惕的。
立體而複雜的城市藏着創作富礦
上海是一座立體而複雜的城市,既有陸家嘴的摩天大樓,也有石庫門的市井煙火;既有科創前沿的日夜兼程,也有城市更新的脈脈溫情。如何努力捕捉上海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的生動細節和感人故事,讓作品充滿濃郁的“上海味道”和鮮明的“時代印記”?
“航空航天類題材越寫到後面,越發覺路徑越來越廣,‘井底’越來越深,好像永遠也寫不完。相比那些小情小調、無病呻吟的作品,報告文學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潮流,擁有廣泛的以知識群體為主的讀者和較好的市場需求。”長期在民航華東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工作的作家詹東新陸續出版《萬里雲天》《中國之翼》《蘇州河的早晨》《國家名片c919》等報告文學,他談到,上海是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江南文化的發祥與交集之地,更是經濟高地、科技高地、工業高地,這為報告文學的創作提供了先天優勢。“依託上海和長三角的區位優勢,深耕航空航天領域,包括國產大飛機、國產航空發動機、載人航天、低空經濟、無人機、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我將用自己的熱愛和熱血、勤學和奮勉,為當代報告文學書寫重大題材探求新路。”
深入廣袤田野、火熱工地、多彩社區
報告文學是“行走的文學”。“作家的書齋不在室內,而在廣袤的田野、火熱的工地、多彩的社區……”楊綉麗談到,為了寫好《永不褪色》,多次走進“南京路上好八連”,觀摩軍事演練活動,甚至在大雨中觀看戰士們的格鬥訓練;為了創作《蹈火英雄》,反覆採訪部隊歷屆領導,認真聽取意見,除夕夜與戰士們一同包餃子,還登上消防車……
作家簡平出版了《權力清單:三十六條》《和平方舟的孩子》等作品,“寫報告文學必須忠實於事實,這種真實不是道聽途說,是用心去發現,是與被采寫對象打成一片後得到的。”他坦言,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真心實意地用筆去記錄時代,由此去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當代農民熱火朝天的開創性實踐,註定會進入歷史,如果我們能夠率先用文字記錄下來,保存下來,這便是作家的擔當和作為。 ”
“只有經過充分的田野調查,深入思考和反覆求證後,我才有底氣去動筆,才能進行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的創作,讓作品經得起讀者的考驗,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作家王萌萌出版了《鏗鏘序曲——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眼下正為醫療選題做前期採訪體驗及素材收集整理,“希望在堅守真實的基礎上,塑造更立體飽滿的人物形象,開掘更深邃複雜的精神世界,儘可能接近反映時代風貌、揭示內在規律的‘整體真實’和‘規律真實’。”
上海報告文學傳統深厚未來可期
上海報告文學有着深厚歷史傳統。2016年上海作協推出長篇紀實文學創作項目“紅色起點”,用文學手法生動書寫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奮鬥歷程,為紅色敘事帶來新的視角和表達方式,目前已出版兩季13部,第三季正在創作出版中。2015年創辦的《上海紀實》電子季刊,成為國內報告文學電子刊物重要品牌。
上海作協黨組書記馬文運表示,報告文學是中華民族新史詩的重要載體,推動新時代上海報告文學繁榮發展,關鍵在於堅持人民性、真實性、文學性、思想性。他鼓勵作家們沉潛下來,進行長期跟蹤和深度調研,為上海、為中國留下這個時代的“信史”。
“上海是世界的上海。報告文學創作,眼光不能局限於一時一地。要具備全球視野,將上海的發展放在世界發展的大格局中去觀察書寫。”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