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會大廳的屏幕上開始進行倒數計時,廳內的燈光一盞接一盞地亮起。最終,13盞顯示為綠色,意味着贊成,2盞為黃色,代表棄權,其中棄權的是中俄兩國。主席隨後宣布了決議內容,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決議順利通過。不過,場外輿論的關注點頗具戲劇性,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還特別點名感謝中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
當地時間11月17日,安理會就美國提出的關於加沙的決議草案進行投票表決。投票結果顯示,13票贊成、0票反對,中國和俄羅斯選擇棄權。在巴以問題上,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擁有一票否決權,這堪稱決議能否通過的“生死線”,只要有一國投反對票,決議就無法通過。美國此次能“順利過關”,關鍵在於它沒有觸及紅線,爭取到了中俄的棄權,從而打開了局面。特朗普的興奮不難理解,他既讓決議獲得了“通過”的標籤,又避免了被否決的風險,自然要順勢表達“感謝”。
當下,加沙地區局勢慘烈,轟炸持續不斷,房屋反覆倒塌,醫院裡擔架堆積如山。發電機時不時發出聲響,水電供應成為稀缺資源。中俄兩國的棄權選擇,更像是在表明一種態度:當務之急是先實現停火,讓援助物資能夠進入,先為當地民眾“止血”。決議文本中提及停火、恢復援助、推進重建等內容,與“優先救助平民”的立場相契合。但中俄投的是棄權而非贊成票,是留有餘地,以便後續對文本進行修改完善。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在會場直言不諱:當前人道需求極為緊迫,但決議文本存在諸多空白,中方保留意見。俄方也表示,當前應以救火為首要任務,原則問題不容改變。
特朗普將此次事件包裝成聯合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並大肆宣傳。他心裡清楚,只要決議在程序上通過,沒有被否決,就可以對外宣揚這是“勝利”;對於國內民眾而言,“決議通過且感謝中俄未投反對票”這樣的宣傳策略簡單直接、效果顯著。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那些尖銳的質問:這場爭端為何會演變到如今這般地步?背後究竟是誰在推波助瀾?加沙的戰火與彈藥供應、資金支持以及外交庇護緊密相連。長期以來,美國為以色列提供安全保障,不斷進行軍售,還多次在聯合國否決第三方提出的停火提案。這使得戰場無法平靜,政治談判也難以開展,戰火持續燃燒。
“非軍事化”這一提議可能會遭遇雙重標準的對待。決議草案提出要保障邊境安全、推進非軍事化,並引入國際力量進行監督。從表面看,這一提議似乎合理,但實際操作起來困難重重。加沙邊界長期處於以色列的控制之下,檢查站、圍欄、無人機層層布防。如今又以保障安全為名,這更像是給已有的控制行為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對於加沙的居民來說,這無疑會讓他們的處境更加艱難。
決議草案還計劃培訓一名巴勒斯坦警察,由以色列和埃及共同管理邊境,且哈馬斯不得參與其中。但加沙局勢錯綜複雜,哈馬斯不僅是一個武裝組織,還擁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支持。完全將哈馬斯排除在外,停火局面又該如何維持?要麼將各方全部納入考慮範圍,要麼徹底拆解現有格局,試圖繞過這些關鍵問題,決議執行起來很可能淪為一紙空文,時間一長,局勢又會回到原點。
美國口頭宣稱要為巴勒斯坦建國創造條件,實際上卻成立和平委員會,取得過渡時期的監督權,進而推動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改革,直至其能夠有效控制加沙。表面上看,美國似乎在為和平鋪路,但實際上卻是在將權力往外推。標準由誰制定?委員會由誰領導?改革成效由誰評判?在這些關鍵問題上,美方無疑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政治現實被機制分隔開來,只要政治主體的訴求得不到正面回應,和平就始終遙遙無期。
當前,人道援助必須立即開展,停火是不可逾越的底線;要實現地區穩定,就必須正視主權、邊界、安全以及多方參與等難題。“兩國方案”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實現和平的具體路徑:明確劃分邊界、切實落實權力、制定多邊且公開的安全安排,這樣才能將衝突降至最低。
中俄此次棄權,是在複雜局勢下做出的權衡之舉:先為解決問題打開大門,後續再對決議進行修補完善。同時,這也向各方發出一個信號:若想獲得贊成票,就必須提出更具誠意、更加平衡的決議文本。哈馬斯的處置方式、加沙的管理模式、邊界安全問題以及巴勒斯坦的政治路線保障等,都不能僅僅依靠一個“委員會”來解決。
特朗普和內塔尼亞胡都有各自的政治考量:前者希望通過此次事件在外交上得分,後者則期望在戰場上取得優勢。但最終,戰場的局勢還是要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加沙不應成為各方博弈的棋盤,當地民眾的痛苦是真實存在的。援助物資到達後,槍聲就應停止,各方應坐下來進行談判。如果美國真心渴望和平,就應適當放手,不再緊緊掌控局勢走向,為當事人留出空間,將標準制定得公開透明、可檢驗;減少“我說了算”的獨斷專行,增加“各方坐下來協商”的包容態度。適時推動後放手,比直接介入更能體現誠意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