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噸扇貝剛賣中國12天,日本首相一句話,871億水產品市場再關門

今天咱們國家又暫停了日本水產品進口。

日本商場在售的海鮮

日本農相鈴木憲和的臉估計都綠了——因為就在12天前,他剛開完發布會,得意洋洋地宣布北海道6噸冷凍扇貝成功發往中國。

那天他估計以為春天來了,結果一秒入冬了

這次不是簡單的食品安全問題,是超大規模的經濟貿易。

咱們國家2022年從日本買了871億日元的水產,佔他們出口總額22%,北海道93%的扇貝全賣給咱。

到了2024年,這個數字就直接跌到61億日元,2%都不到。

你以為日本政府為啥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哪是生意,這是命根子。

今年6月29號,海關總署剛發了第140號公告,說“有條件恢復部分地區”。日本那邊697家企業嗷嗷待哺,最後只批了3家。

3家!什麼概念?千分之四的概率。

11月7號,首批6噸扇貝終於上路,日本媒體歡呼“貿易回暖”

結果呢?

19號,外交頻道一早通報:全面暫停,理由是高一早苗在台灣問題上胡說八道。

這耳光抽的,啪啪響。

有人要說了,這不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嗎?

對,就是政治化。

日本首相公開把“台灣有事”和“日本存亡”掛鉤,這不叫政治化什麼叫政治化?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說得很透:就算讓你賣,也不會有市場

啥叫“不會有市場”?就是中國消費者不買賬。你以為海關禁令是天花板,其實地板都沒了。日本水產業千億日元的補貼砸下去,又是去墨西哥設廠又是搞轉口貿易,折騰半天發現——替代品好找,中國市場難找

東南亞自己就是水產大戶,韓國民間抵制更狠,歐美那點需求塞牙縫都不夠。

更深層次看,這是一場關於“標準制定權”的暗戰。

另外,市場不是政府呼籲出來的,是千千萬萬的中國老百姓用錢投票,一點點買出來的。

不尊重中國的人,憑什麼能賺我們中國人的錢,你配嗎?

捕撈上來的海貨

不信你去叮咚買菜看看,現在還有日本水產嗎?去京東淘寶搜搜,刺身專區全是國產和挪威的。

消費者心裡明鏡似的:核污水排海這事兒,科學不科學咱不懂,但命是自己的。日本捕鯨船在太平洋上撒野的畫面,比一萬份檢測報告都管用。

另外,這麼多供應商你日本到底有啥優勢讓我非賣不可,別一派洋洋得意的大人模樣了,世界現在啥格局你自己不清楚嗎?

現在日本經濟啥情況?美國關稅壓頂,房地產崩盤,GDP負增長。這時候咱們國家把水產開關一關,精準打擊。北海道漁民的冷庫堆滿滯銷扇貝,中小企業嗷嗷待哺。

日本政府急得跳腳,可高市早苗還在那口嗨“台灣有事”。這叫啥?這叫政治賬和經濟賬算不過來。

你以為地緣政治是新聞聯播裡的宏大敘事,對漁民來說就是一船貨賣不賣得出去。

這還不算完,自從日本叫囂亂吠之後,多少赴日機票取消了,旅遊、零售、水產,連鎖反應才剛剛開始。日本現在就像個賭徒,手裡牌沒幾張,嘴巴還挺硬。

問題是,中國這桌牌局,隨時可以掀。

商場提醒在售食品非日本貨

說到底,這不是情緒問題,是算賬問題。日本水產想重回中國市場,只有一條路:把核污水監測做到透明,把政治嘴巴管住。

不然呢?下次再給你開條縫,送6噸海參過來,轉頭再關上。開關在我手裡,遙控器在我手裡,你日本除了罵罵咧咧還能幹啥?

2025年了,真的別談情懷了,咱們聊聊談錢,講講政治覺悟。談錢傷感情,不談錢要命。中國消費者用錢投票,中國政府用政策投票,日本政客用嘴炮投票。三方一合計,日本水產行業先趴下。

這事兒給我的啟示就一個:在全球化時代,你的飯碗可能就在別人的海關申報單上。今天能吃上飯,不代表明天還能。想端穩飯碗?要么把產品做到極致讓人非買不可,要么把姿態放低到讓人不好意思不買。兩樣都做不到,那就別怪人家掀桌子。

之前日本那邊697家企業還在等審批。等吧,等到高市早苗卸任,等到核污水排海停止,等到中國消費者消氣。哦不對,等到那時候,市場早被別人佔完了。

中國市場這塊肥肉,你不吃,多的是人搶著吃。挪威三文魚、加拿大龍蝦、厄瓜多爾白蝦,排著隊呢。

日本水產?先在三井倉庫裡躺著吧。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