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警告後,日本引發“退訂海嘯”,60萬日本人要沒工作了?

11月15日傍晚,北京朝陽區一家機票代理公司的後台同時跳出幾萬條“退票申請”,目的地清一色是東京、大阪、札幌。三分鐘後,系統把退票理由自動歸類為“政治因素”。這是日本首相11月初在國會拋出“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後,中國旅客用腳投票的第一幕。 48小時內,50萬張中日航線機票回到庫存,像雪片一樣反噬了剛剛走出疫情陰霾的日本旅遊業。

這場退訂潮不是簡單的“遊客生氣”,而是一次被官方蓋章的連鎖反應。中國外交部罕見地在周五夜間發布“近期謹慎赴日”提醒;接著,國家電網、中石油、移動、聯通等數十家央企連夜口頭通知:暫停赴日出差,護照統一收櫃。航空公司順勢推出“0手續費退改”,春秋、東航、南航甚至直接砍掉部分冬季航線。政府、企業、市場,三層齒輪咬合,讓一句政治表態在72小時內變成經濟海嘯。

日本方面先感受到的是數字的冰冷。東京銀座三越11月16日空房率飆到42%,大阪心齋橋藥妝店上午的銀聯卡交易下跌七成。股市週一開盤,JAL跌10.7%,全日空跌5.9%,高島屋跌4.4%,市值蒸發折合人民幣約900億元。日本政府估算,如果11—12月中國訪客歸零,GDP將直接削掉0.36%,相當於2.2萬億日元;以每百萬遊客支撐2.3萬個工作崗位計算,60萬人可能提前回家吃“年終”。

更扎心的是,中國遊客的“含金量”最高:2019年人均消費22萬日元,是法國遊客的1.8倍、韓國遊客的2.3倍。他們買空了東京的電飯煲、京都的抹茶、北海道的藥妝,也養活了關西機場附近一整條冷鏈物流。如今這條“黃金流水線”驟停,日本觀光廳內部文件用了四個字:“單源病危”。

退訂潮還撬動了非旅遊板塊。原定下月在上海舉行的中日韓經濟論壇宣布“延期”,日方嘉賓簽證被批量撤銷;福山雅治新片原定12月聖誕檔在中國上映,海報連夜被影院撤下;就連早稻田大學也接到通知,明年春季的120名中國交換生可能集體缺席。政治言論—旅遊退訂—文化脫鉤,正沿著“安全—經濟—情感”逐級放大。

面對雪崩,東京的補救動作顯得遲緩。外務省派遣亞太局長緊急飛北京,但抵達當天只在機場得到一句“立場不變”的簡短回應;首相官邸對外仍堅持“台灣政策延續以往”,對內則悄悄召集國土交通省、經濟產業省、觀光廳三方會議,討論“如何挽回中國遊客”。一位與會幹部私下對《日經》說:“我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簽證也可以成為武器。”

鏡頭回到消費者端,這波“錢包投票”背後,是新一代旅客的敏感點遷移。 90後、00後不再只看櫻花、馬桶蓋和免稅折扣,他們刷短視頻、看熱搜,把“國家立場”裝進行李箱。小紅書上一則“在京都街頭被問台灣是不是中國的”帖子,點贊40萬,評論里齊刷“立刻取消”。情緒與數據共振,讓“政治風險溢價”第一次寫進了赴日旅遊的隱性成本。

日本旅遊業者開始算賬:如果未來五年中國市場依舊佔總體30%以上,任何一次類似摩擦都可能把經營打回原點。北海道旅行業協會已啟動“西向計劃”,用補貼吸引越南、印度、印尼遊客;關西機場宣布2026年前新增赫爾辛基、米蘭、胡志明市三條航線,試圖把雞蛋挪籃。但業內人士坦言,越南游客人均消費只有中國遊客的三分之一,補量容易補收難。

更深層的疑問留給了全球依賴型經濟體:當供應鏈、金融市場、文化出口早已嵌入中國需求,又該怎樣為政治分歧預留緩衝帶?日本這次50萬張機票的“空座”,像一面鏡子,照出單極市場依賴的系統性脆弱——不只是旅遊,還有芯片、美妝、甚至高端製造業。一句外交辭令,就能讓財報季變成失業季。

故事的最後,銀座那家三越百貨把櫥窗換成巨型聖誕樹,海報卻寫著“歡迎全球旅客”。中文導購員已接到排班縮減通知,她看著對面空置的巴士位,嘀咕一句:“等雪停吧,可誰也不知道下一場雪什麼時候下。”

問題留給我們:下一次出行,你會先把護照照進匯率,還是照進立場?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