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框架邏輯存在bug,算不上特別高明縝密,故事性不夠豐富


首先,看不見的客人整部影片整體感覺有些過譽。框架邏輯存在bug,算不上特別高明縝密;故事性不夠豐富,連環反轉程度低於預期,結局過於刻意;角色展開挖掘也差了些意思,力度不夠。評價有些苛刻,主要是觀影前就被四面八方安利了一通,導致預期值嚴重偏高。客觀來說,影片還算可以,節奏把握和細節處理都挺好。主題上也有些感慨。在我看來,影片不是在探討人性,討論更多的是真實與謊言。每個人都可能是個騙子,小心被他人擺佈。

同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會選取對自己有利的那面去描述,任何敘述都會帶有視角,所以不要被這些視角擺佈,這些敘述都可能都不是真相。第一個版本的故事,當時我以為就是真相。男主很慫,一點也不像白手起家的有為企業家,勞拉這個攝影師讓我驚嘆,這女的真是賊6啊,處理屍體時這心理素質絕對不是普通人。但是男主在回憶,勞拉跟他講碰到死者父親並去修車的故事裡,勞拉簡直變了一個人,慌慌張張,那麼冷靜命令男主處理屍體的人會傻到把手機扔在死者父母家?

但我只是覺得有些奇怪。後來女律師說,這個故事不通,講了另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針對男主的各種漏洞,並用一句:我比你聰明,誘使男主說出了真相。這個時候,我並不明白女律師為什麼非要問清楚沉屍的點,就算想要栽贓,但撈車是件大事吧,尤其是這件事已經成了新聞,有那麼容易把勞拉的手鐲放到後備箱裡嗎?

然後男主說,他沉車時男孩還沒死,女律師的反應特別大!我以為她只是有良知,雖然30年沒打過敗仗的律師多多少少也做過一些不良知的事……這時候我捨友說,你不覺得女律師好像在哪見過嗎?我臉盲啊,而且這麼精明幹練,這麼聰明的律師明明第一次見!當時我都要膜拜他倆的腦迴路,聽故事時完全被牽著鼻子走!後來她說她要休息十分鐘,很奇怪,好像巴不得自己快點離開。出門時明顯就有些氣場和之前不一樣了,更別提後面幾乎是在大街上跑了。

然後和丈夫擁抱,卸妝。我真是要跪了,可能我腦子不好使,這個時候才發現這就是那個死者他媽媽啊!那個憔悴,生病,善良,出現在男主回憶裡的死者母親。但仔細想想,死者母親在女律師的回憶裡壓根就不是憔悴虛弱的,是同樣聰明大膽的酒店工作人員。以上,這部電影實在太棒了。不過有一點,事實是男主主導了整個案件。那麼在遇到第一個路人時,勞拉應該是驚慌失措的,所以不是應該男主去接響起來的死者手機嗎?勞拉哪來的膽子去接電話?

延伸閱讀  楊穎被傳要帶著小海綿上節目,據悉她是在工作,帶著兒子方便照顧

每個人都喜歡自欺欺人,小心被自己欺騙。有看過一個心理學關於認知失調的實驗。兩群受試者同時參加一項極其枯燥無聊的活動,事後再對下一批受試者描述對活動的評價,唯一不同的是,一組受試者在實驗後得到酬勞一美元,另一組得到二十美元。實驗的結果是,得到一元酬勞的受試者對活動有更高的評價,在其中感受到更高的價值;至於得到二十元的受試者就符合預料得多,他們普遍認為這活動既無聊又浪費時間。

人在自己行為明顯不合理、外部理由又不充分的時候(比如實驗中酬勞不夠),大腦會對外部事實進行加工,構建起另一個看似真實的謊言世界。現實中,大多數人都是騙子,既欺騙他人,又自欺欺人。 Ps很多拿《GoneGirl》和這部片類比,個人覺得二者都算不上神劇,但前者拍的相對更好。最後安利一發比利懷德的《控方證人》,不能錯過的黑白片,故事性完胜。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