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月的一場航空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殲-35總設計師孫聰一句話讓全球防務圈“炸了鍋”:“未來要像造手機一樣造飛機。”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他親手主導殲-15、殲-35等多型戰機後,對未來六代機研製模式的精準拆解。
如今,中國兩款六代機原型機已經成功首飛,背後正是這種“像造手機一樣”的模塊化理念在悄然改變遊戲規則。在世界還在為一代一機的重資產模式焦頭爛額時,中國卻已經在嘗試“多機並跑”的新路徑。
![]()
打破戰機“慢笨貴”的老路,中國要造“戰鬥機裡的iPhone”?
飛機不是手機?孫聰偏要讓它變得像手機一樣靈活。不是說拿來就能打電話,而是要像智能手機那樣,模塊化、平台化、快速迭代。
過去,研發一款新戰機,動輒要十幾年。技術剛剛定型,敵人的下一代裝備已經上天。孫聰在論壇上舉了個例子:殲-11當年在換上國產雷達後,整整輕了500公斤,但因為設計沒跟上,只能加鉛塊配重,硬生生把輕下來的又補回去了。這不僅浪費,還說明了傳統設計的僵硬和低效。
![]()
而模塊化設計的邏輯很簡單:把飛機拆成“幾個大件”,雷達、發動機、航電系統各自獨立,接口統一。就像換一個手機攝像頭,不用全機返廠,只需“拔插更換”。比如殲-20如果也是模塊化平台,那換上有源相控陣雷達就不需要重新設計整個機身,直接“拆舊裝新”即可。
這思路一下打通了三堵牆:研發快、升級省、維護易。過去十年,智能手機的升級速度就靠模塊化——今天攝像頭多了顆AI芯片,明天電池換成固態,後天屏下指紋又更新了。中國航空工業現在也要這麼幹,讓戰鬥機進入“軟件定義硬件”的新時代。
而這不是空想,殲-35就是最早的試驗田。從珠海航展上亮相的雙座艦載版,到陸基版,每一架看似雷同,實則內裡早已為未來升級做了鋪墊。塗層、氣動佈局、系統接口,全都預留了“插槽”,就是為後續更新“留門”。
![]()
殲-36、殲-50雙雙首飛,中國的六代機,不止一張牌
2024年底,中国两款六代机原型机“突然”首飞,一个来自成飞,一个出自沈飞。外界原以为中国会先搞一款,稳妥起步,结果直接双线推进,而且風格還大相徑庭,簡直像是兩款完全不同的手機操作系統。
成飞的歼-36走“远程打击+多任务”路线,采用三发无垂尾设计,航程远、任务多、弹舱大,像极了“安卓旗舰”;沈飞的歼-50则采用飞鸟构型,更适合航母舰载,强调短距起降和高机动,活脱脱“iOS轻量版”。
![]()
兩款六代機的共性恰恰在於“可變性”:模塊化設計讓它們像樂高一樣可組裝、可替換、可擴展。比如進氣道可以根據任務不同裝上電子戰模塊,今天打電子乾擾,明天換個偵察模塊就能上高空“嗅探”敵情。
這背後是產業鏈的支撐。殲-35的生產線上早就上了“數字孿生”技術,模擬一個零件在虛擬空間怎麼用、怎麼壞、怎麼換,現實中就能提前調整。沈飞和成飞也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赛马机制”——谁快谁上,谁强谁用。
![]()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塊+平台”的打法,不止支持兩款機型並行推進,甚至還給“第三款六代機”留了余地。
據外媒2025年8月報導,中國可能還有一個未公開的六代機方案正在秘密驗證,是否基於無人協同、還是高超聲速能力,目前尚未披露,但可以確定的是,這種“多機並跑”的局面,只有模塊化才撐得起來。
美國的NGAD項目也在走模塊化路線,但進度緩慢,預算龐大,供應鏈分散。相比之下,中國這套“像造手機一樣造飛機”的機制,靠的是完整的製造體系和快速響應的供應網絡。殲-20的龍骨成本是F-35的三分之一,不是因為偷工減料,而是因為自動化率更高、工藝更成熟。
![]()
模塊化不是炫技,而是中國航空工業的戰略突圍
孫聰這番話真正點破了一個趨勢:中國航空工業不再是“造一代、用一代、換一代”的線性邏輯,而是進入“平台+升級”的循環模式。這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商業模式的重構。
一款戰機從設計、測試、量產到服役,過去要十幾年,現在用模塊化把周期壓縮到幾年,就像智能手機一年一換,中國要讓戰機也具備“年更”的能力。而實現這種節奏的底氣,不只是設計理念,更是自動化製造、數字化管理、以及強大的產業鏈整合能力。
![]()
別忘了,殲-15、殲-16、殲-35一路走來,孫聰帶領的團隊早就摸清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路徑。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把雷達、航電系統、氣動佈局一項項做成標準件,讓未來六代機能在“模塊工廠”裡快速成型。
從殲-11雷達換裝時的“加鉛塊”,到今天殲-36的接口標準化,中國航空工業的成長就是一部“從笨重到靈巧”的演化史。過去是“為飛機做模塊”,現在是“為模塊找飛機”,思維徹底反過來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能在短時間內推出兩款六代機原型,同時還可能存在第三款。不是“拍腦袋”,而是底層結構已經具備“批量孵化”的能力。這就像華為、蘋果、三星都有自己的芯片和系統,誰的生態體系穩,誰就能跑得快。
![]()
一步快,步步快,中國在六代機競爭中已先聲奪人
美國的NGAD還在選型、論證、爭預算,中國的殲-36和殲-50已經飛上天,這不是偶然,而是模塊化戰略的必然結果。
模塊化不是噱頭,而是未來戰機競爭的底層邏輯。誰能最快響應戰場變化,誰能用最低成本維護升級,誰就能在未來空戰中佔據主動。而“像造手機一樣造飛機”,聽起來誇張,做起來卻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現實寫照。
![]()
從殲-11的配重尷尬,到殲-35的智能生產線,再到殲-36和殲-50的雙線並發,中國已經不再只是追趕者。這場沒有硝煙的新空戰,中國不但在跑,而且在帶節奏。
未來的空軍,不再是“誰的飛機飛得快”,而是“誰的系統換得快”。而中國,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場比賽的規則。
參考資料央廣網殲-15總設計師孫聰:未來的艦載機將會更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