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加坡媒體的披露,我才知道,中國已經沒必要向世界證明什麼

可能包含故事情節,請注意甄別

只有王婆賣瓜才會自賣自誇,中國的日漸強大不是自封的,而是世界都有目共睹的!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保持著謙虛又踏實的態度,一直在成長和進步,而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改變,咱們也早已悄悄上了桌。

當然了,對於咱們在各個領域突飛猛進的發展,那是每個中國人能切實感受到的,也是無數的真實數據和案例,能夠用來佐證的。

只是沒想到,越來越多的外媒,也對中國刮目相看,開始自發報導咱們的強大了。

比如說新加坡的《海峽時報》,它們的一篇報導可以說是振聾發聵,對中國製造說了大實話!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導【天眼新聞】【聯合早報】【海峽時報】【人民日報】(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新加坡說了大實話,中國製造今非昔比

新加坡相當於東西方交彙的觀察點,其媒體的視角往往更客觀,因為他們不必刻意褒揚中國,也沒有必要貶低西方。

而正是這種平靜的記錄,才讓他們的報導更有說服力,他們的所見所聞,就是對中國現狀最有力的說明。

《海峽時報》在報導中表示,中國已經強大到,不需要在國際舞台證明自己了。

這話要是中國人自己說出來,或許有自誇的嫌疑,但這是來自第三方的真心承認,味道就是不一樣。

而該報導並非信口開河,其緊接著就指出,中國在未來能源組合方面的創新成就非常亮眼,比如說,電池和電動汽車。

這就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的確是突飛猛進,並且現在不光是車企在造車,很多手機如華為、小米等品牌也加入了這一大潮流。

外國媒體對此感到震驚不奇怪,畢竟曾幾何時,“中國製造”還是“廉價劣質”的代名詞。

技不如人的時候,中國家家戶戶都追捧“洋貨”,一買大件都先想起來進口牌子,對國產製造總是半信半疑,好在那些時光已經成了過去式。

今年7月,咱們上半年新註冊的新能源汽車就高達562.2萬輛,同比增長27.86%,創歷史同期新高。

新加坡媒體記者用冷靜卻不無驚嘆的筆調描述著中國的變化,列出了實打實的數據,讓人不由得驕傲起來。

誰能想到,曾經落於人後的中國製造,如今卻在被全世界討論,甚至出現了“中國不再需要證明自己”這樣的話題呢?

當然了,一個人的誇讚不是真好,對中國態度轉變的媒體可不止一家。

從“全球考試”到“日常奇蹟”

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自從拿下奧運舉辦權之後,我們就拼命想向世界展示出一個完美形象。

全國的目光都聚集在北京,每個細節都反复排練,可以說,這次奧運會咱們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精力,幾乎是史無前例的。

然而在看到中國的嚴陣以待時,不少西方記者卻在調侃:“中國辦奧運像是在參加一場全球考試。”

這話雖刺耳,卻道出了部分事實——那時的我們,確實渴望被認可,但如今大不一樣了!

同樣以體育賽事為例,2023年杭州亞運會火了,一樣的精心籌備,一樣的全力以赴,但這次,幾乎所有的外國媒體都在驚嘆。

另一權威媒體《聯合早報》,在報導杭州亞運會時,特意稱讚道,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執著於展示“完美”,反而更注重讓參與者感受“真實”。

無論是賽場上的智能巡檢機器人,還是街頭巷尾的移動支付,每一個親眼見證的外國記者,都在心裡逐漸擊破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聯合早報》雖然也是新加坡的媒體,但其報導經常聚焦亞太地區,乃至整個國際,所以他們的報導也是很公允的。

中國強大自己說了不算,自己也不用再說,因為當你還需要證明自己時,說明你還不夠強大;當你的存在本身已成事實,證明就變得多餘。

當菜市場的大媽,都在熟練地使用二維碼收款,當買菜的顧客對此熟視無睹的時候,這又何嘗不是在說,看啊,這就是中國的強大。

它不是發生在實驗室裡的冰冷數據,而是滲透到街頭巷尾的生活,中國的強大,是讓每一個參與到社會中的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感受到。

並且,咱們祖國的這種強大,轉變悄無聲息,效果卻實實在在。

實力造就底氣,成就世界矚目

10月10日《天眼新聞》報導稱,貴州剛剛建成通車的花江峽谷大橋,又雙叒一次震驚了“歪果仁”。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表示,這座大橋超越了美國皇家峽谷大橋,《今日美國報》更是直接將其稱為“工程壯舉”。

這種毫不掩飾的誇讚,完全反映出了中國實力的強大,並且這強大的底氣不僅體現在大事上,也藏在細節裡。

比如說,新加坡媒體在報導中,還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樣一種變化。

他們報導了中國直播帶貨的奇蹟,前腳還在雲南深山里生長的菌子,後腳就能出現在上海餐桌,而完成這一系列行為,居然只用花不到48小時。

又比如,物美價廉的義烏小商品,只要經過跨境電商的路子,就能銷往全球各地。

這些外國記者沒有糾纏於宏大敘事,而是通過一個個普通人的日常,勾勒出了中國經濟展現出的韌性。

新加坡媒體報導

當某些西方媒體還在質疑“中國數據是否可信”時,新加坡記者已經算了一筆賬。

2024年,光是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就已超過14億元人民幣,那是澳大利亞全國都達不到的數字!

10月6日,《聯合早報》更新了一篇關於中國經濟的報導,他們統計得出國慶中秋雙節期間,中國零售餐飲消費一片火熱。

當時我國正值旅遊旺季,全國景區都在開門“迎財神”,新加坡媒體應該也懂了,為何中國會有“黃金周”這樣的概念。

這些外國媒體經常關注中國,也恰恰說明了咱們的成就的確令人驚訝,這一點在剛剛過去的九三閱兵中,同樣體現得很明顯。

彼時每一位受邀而來的外國人,都在閱兵儀式上倍感震驚,一位外籍記者更是淚灑當場,因為全球有太多太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羨慕不已。

所以,無論經濟還是和平,中國都走到了世界前列,咱們的強大早已不言而喻。

結語

當然了,中國的強大是方方面面的,近年來各種突飛猛進的成長,那在短時間裡是說也說不完。

而對中國放下偏見,越來越認可中國的外國媒體,也早已不止新加坡,未來或許地球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會認識到中國的強大。

咱們的發展雖然不是為了獲得別人的掌聲,但當你足夠強大時,別人自然而然就會來關注你。

那麼,不知道作為中國人一員的你,在回顧過去的時候,有沒有感受到中國的進步呢,你覺得咱們還需要向外國媒體證明嗎?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本文內容信息源自:【天眼新聞】【聯合早報】【海峽時報】【人民日報】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