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60%,引發全國牙科關店潮,曾經暴利的牙科生意要涼透了嗎?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一年時間裡,全國近6000家牙科診所捲款跑路。患者交了上萬預付款,牙冠還沒粘牢,診所已人去樓空。連泰康拜博、優貝口腔這類連鎖品牌都接連關店,讓人費解。

種植牙集採後價格明明降了不少,原本一萬二的種植牙,現在五千五就能拿下,有的韓系品牌,有套餐的時候直接做到三千九百九全包。按理說老百姓看牙更方便了,診所生意該更好才對,怎麼反而活不下去了?

價格戰打穿了行業底線

我們先從價格說起,集採確實給患者省了錢,但對不少診所來說,等於斷了財路。

集採後,國產種植體拿貨價在六百三到一千二之間,韓國登騰、奧齒泰這類常用品牌,拿貨價也才七百七到九百一。可在以前,有些診所把國產貨貼個外文標籤,轉手就能賣八千。現在價格透明了,這招徹底失靈,利潤從幾千塊驟降到幾百塊。

这里要提一句,不少诊所早把钱砸在了别处。要么疯狂开分店,单店装修加设备就投几百万。要么砸钱做网络推广,竞价排名一次点击就要几十块。更有甚者,直接把患者的预付款拿去周转。等种植牙赚不到快钱,资金链瞬间就断了。2024年上半年,就有2401家诊所注销或吊销,比2023年全年还多一倍。

低價引流玩的全是套路,有些診所喊著“0元種植”的口號拉人進門,一檢查就說牙周要治、骨量不夠要植骨,最後花的錢比正規診所還多。患者被坑幾次,自然不敢再信。信任沒了,生意也就黃了。

診所競爭白熱化

走在街上,兩步一家牙科診所絕非誇張。 2019年全國才7萬家,到2022年直接飆到12萬家,增長超60%。這麼多診所搶有限的客源,怎麼可能都活得好?

開診所的門檻被拉得太低,找個門面,買幾台二手設備,挖兩個醫生,就能開張。醫生水平更是參差不齊,有人連執業證都查不到,卻敢給人種牙。有些診所宣傳醫生是“中華口腔醫學會會員”,聽著挺專業,實則交錢就能註冊,連假名都能通過。

這種情況下,同顆牙的治療方案能差出十萬八千里。有人諮詢七八家診所,補牙報價從三百到五千不等。明明補補就能好的牙,有的診所非要建議根管治療加牙冠,甚至直接拔了種新的。患者根本分不清誰在說真話。

競爭激烈到什麼程度?有的街道上擠著五六家診所。大家一門心思拼低價、搞套餐、砸廣告,沒人願意沉下心做醫療質量。這種惡性循環裡,能撐下去的注定是少數。更惡劣的是“接力跑路”,上一家倒閉後,關聯方換個招牌接手,再接著收費,把患者當韭菜割。

預付款模式埋下雷

牙科診所特別愛收預付款,尤其是正畸、種植這類長期項目。諮詢師會盯著你說,預付一萬八,後續不用再花錢,一年半就能矯正好。聽著划算,不少人就交了錢。

可關鍵是,錢一旦交出去,患者壓根沒法知道診所拿去做了什麼。有的用來開新店,有的被老闆挪用,還有的直接填了之前的窟窿。上海靜安區的臻威口腔,前股東捲走1500萬預付款,新股東接手才發現是個空殼。

廣州的劉先生更倒霉,在某口腔診所交了錢,取模後等著戴牙,到了約定日期卻發現診所關門。他口腔裡還留著5顆種植體螺絲釘,其中一顆已經鬆動。群裡900多個患者和他一樣,要么牙沒種完,要么正畸到一半,預繳的錢沒地方退。

2024年跑路的6000家診所,多半靠預付款續命。還有些診所更黑心,打著“存幾萬保終身”的旗號,哄得老年人把養老錢都投進去。結果診所撐不過半年就倒閉,錢要不回來,牙也沒治好,後續治療還得再花錢。

過度醫療害人又害己

牙疼起來讓人坐立難安,這時候去診所最容易被坑。

舉個真實的例子,哈爾濱一位77歲的老人,有高血壓、糖尿病,還裝了5個心臟支架。按醫療規範,他單次拔牙不能超過2顆,術後必須監護。可診所為了多賺錢,一次性給他拔了12顆,還種了6顆,手術做了4小時。老人離開診所半小時就開始吐血,當晚就因失血性休克去世了。

浙江永康一個男子,一次拔了23顆牙、種了12顆,術後13天死於菌血症引發的心梗。上海一位80歲老人,拔9顆牙後喉頭水腫,差點窒息。這些悲劇背後,都是診所把賺錢看得比人命重。

行業裡早有共識,老年人單次拔牙最多1到2顆,高危患者術後得留觀2到4小時。但很多診所為了提高效率,把規矩當耳旁風。醫生也沒辦法,診所定的是銷售任務,不是治療目標,不多推項目就拿不到提成。

這種做法短期能賺快錢,長期必然出事。患者發現被過度治療後,不僅不會再來,還會到處投訴。口碑砸了,診所離倒閉也就不遠了。更麻煩的是,診所跑路後病歷也會丟失,新醫生沒法了解治療情況,後續治療風險陡增。

行業洗牌後會怎樣?

現在的牙科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大洗牌。那些靠套路賺錢、不重醫療質量的診所,正在被快速淘汰。但這絕不意味著牙科生意涼了。

我國60歲以上老人平均只有8顆牙,美國老人能有26顆。種植牙每年潛在需求2600萬顆,實際滲透率才1.2%。兒童齲齒率超過70%,青少年正畸需求滿足率不到30%,基礎治療和預防市場都藏著大機會。

說白了,關鍵得換個玩法。有些診所已經推出“三階段付費”:初診付30%,中期治療完付50%,複查沒問題再付20%。患者心裡踏實,診所也能穩定回款。

還有的工作室把價格表貼在前台,耗材多少錢、服務費包含什麼,寫得明明白白。患者不用猜來猜去,自然願意上門。北京有家診所更實在,直接公示醫生執業證和耗材溯源碼,反而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三四線城市和縣域市場更是塊蛋糕,這些地方的口腔消費增速是一線城市的2.3倍,但醫療資源只佔全國22.5%。連鎖品牌搞“中心醫院+衛星診所”模式,單店投300到500萬,不到3年就能回本。

技術進步也在幫行業減負,數字化設備、AI輔助診斷、3D打印種植體,讓治療更精準,成本也降了不少。國產品牌威高、創英的種植體,比進口便宜35%到50%,質量卻不差。隱形矯治領域,國產時代天使的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65%。

未來幾年,行業淘汰率可能達到30%到40%,但留下來的診所會活得更滋潤。市場會慢慢集中到那些懂技術、重服務、講誠信的機構手裡。預計到2030年,口腔醫療市場規模能突破3810億元,年增長11.5%。

看牙是實打實的剛需。老百姓不是不願花錢,是怕被坑。診所只要做到價格透明、服務靠譜、技術過硬,根本不愁沒生意。那些想靠套路割韭菜的,早晚會被市場踢出去。

這輪倒閉潮看似慘烈,其實是給行業刮骨療毒,讓真正做醫療的人能站穩腳跟。

信息來源:南方日報-口腔醫療亂象該治治了21世紀經濟報導-種植牙集採近三年,“口腔健康”如何破局前行?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