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從來沒想過,當你點開一個短,發給朋友一條消息,這背後95%的數據,都不是靠天上的衛星,而是通過一根根沉睡在8000米深海、和花園水管差不多粗細的光纜來傳輸的。
全世界超過500條這樣的“數字動脈”,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神經網絡,每天承載著價值超過10萬億美元的金融交易和無法估量的信息流動。但就在這片普通人看不見的幽暗深海,一場關乎未來世界數字控制權的爭奪戰,已經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就在2025年十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準備扔出一顆“重磅炸彈”,要徹底封殺所有進入美國體系的中國技術。這標誌著,中美科技戰的主戰場,已經從我們熟知的芯片,悄然轉移到了這片更深、更暗、也更致命的領域。
![]()
從“分一杯羹”到“平起平坐”
聊今天的事,得先倒回十幾年前。那時候,海底光纜這門生意,基本跟中國沒什麼關係。全球85%以上的市場,都被美國SubCom、法國ASN、日本NEC這三巨頭牢牢攥在手裡。這活兒技術門檻太高,深海作業、光學傳輸,能玩的國家屈指可數。
我們想進去分一杯羹?幾乎不可能。當時國內要建一條登陸海纜,對方的報價能比成本高出三成,你還沒法還價。設計圖紙不給你,核心設備得打包買,連帶著未來幾十年的維修服務都得簽下“賣身契”。
轉折點出現在2008年,華為海洋網絡公司成立了。一開始誰也沒把它當回事,但這家公司硬是從加勒比海的小項目啃起,一步步積攢技術和口碑。到了2022年,一條名為“和平”的海底光纜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遊戲規則。
![]()
這條光纜全長15500公里,從巴基斯坦出發,一路連接肯尼亞、埃及、法國等近12個國家,總投資4.25億美元。這不僅是華為海洋(後來改名華海通信(HMN Tech))的得意之作,更是中國在這個領域從追趕者變成挑戰者的標誌。
從0到105條,到2020年,中國企業已經參與建設或升級了全球105條海底光纜。這背後,是“數字絲綢之路”戰略的強力推動,也是中國深海科技實力的驚人突破。我們提供的方案,技術不差,價格卻便宜一大截,對於那些急需網絡基礎設施但預算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吸引力不言而喻。
就這樣,中國企業硬生生從三巨頭的鐵幕下撕開了一道口子,拿下了全球約10%的市場份額。
![]()
“精準打擊”與被迫“改名換姓”
眼看蛋糕被越切越大,美國坐不住了。 2019年,熟悉的“國家安全”大棒揮下,第一刀就砍向了華為海洋。理由很直接:如果讓中國公司控制了海底光纜的建設和維護,他們就能監控甚至切斷關鍵數據流。
儘管華為一再否認,但最終還是被迫出售了華為海洋的股份,公司改名為華海通信(HMN Tech)。你以為改個名就沒事了?太天真了。
美國的打擊是立體的。首先,明確禁止中國公司參與任何連接美國本土的海底光纜項目。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洋光纜項目”,這條原本計劃連接洛杉磯和香港的數字大動脈,是谷歌、Facebook(現在的Meta)連接亞洲市場的重要通道。但在美國多個部門的聯合阻撓下,這個項目最終流產。過去幾年,至少有4條計劃連接香港和美國的光纜項目因此擱淺。
![]()
更狠的招數在國際市場上。 2022年,一個價值6億美元、連接東南亞和歐洲的大型海纜項目競標,華海通信的方案和報價都極具競爭力。但美國外交官直接下場,挨個“拜訪”沿線國家的電信運營商,軟硬兼施。最終,這個大單被美國公司SubCom搶走。
2023年,在東密克羅尼西亞海纜系統的競標中,華海通信的報價比對手低了20%以上,但訂單還是被日本NEC拿走了。原因?美國聯合澳大利亞向沿線國家施壓,理由還是所謂的“安全問題”。
這就是美國的策略:不是全球一刀切,而是“精準外科手術”,在他們認為的“戰略關鍵區域”,不惜一切代價將中國技術排擠出去。
僵局之下的新賽道:AI與維修船
面對圍堵,中國企業沒有坐以待斃,而是把目光轉向了兩個新的關鍵領域。
![]()
第一個是維修船。全球每年有超過200起海底光纜損壞事故,大部分是漁船誤操作造成的。誰能快速修好,誰就掌握了網絡恢復的主動權。 2006年台灣地震導致多條光纜受損,整個東南亞互聯網幾乎癱瘓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全球專業的維修船總共也就50艘左右,而中國的造船工業正在飛速發展。華海通信等公司開始大量建造維修船,培養技術團隊。
更具威懾力的是,2025年,中國科研機構宣布,已經研製出能在海底4000米深處進行作業的新型裝備。這是什麼概念?全球絕大部分海底光纜的鋪設深度都在2000米以內,這意味著我們掌握了超前一代的深海維修和乾預能力。這讓華盛頓意識到,即便你阻止我建新的,但未來你壞了的舊光纜,可能還得求著我來修。
![]()
而就在雙方陷入僵局時,一個徹底打破平衡的變量出現了——AI時代來了。
2025年,扎克伯格宣布了一個瘋狂的計劃:Meta將投資超過100億美元,建造一條名為“Waterworth”的超級海底光纜。這條光纜全長5萬公里,比地球赤道還長,將連接五大洲。
為什麼如此激進?答案就是AI。扎克伯格說得很明白,這是為了“釋放全球AI潛力”。訓練一個大模型需要傳輸的數據量是天文數字,這些數據必須在全球不同的數據中心之間高速流轉。
一個關鍵細節是:Meta計劃完全擁有並運營這條光纜,不與任何其他公司共享。一家私人科技巨頭,將控制從美國到印度、從巴西到南非的海量數據通道。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商業項目,而是被美國視為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的戰略資產。
![]()
全面封鎖:當暗戰變成明牌
面對AI帶來的數據需求暴增,以及中國在維修和局部建設上的突圍,美國決定不再進行“精準打擊”,而是要拉下“鐵幕”。
2025年10月,FCC準備出台的新規,就是這場爭奪戰的升級版。其核心內容直指要害:
- 禁止使用任何被列入“國家安全威脅名單”的中國公司的設備或服務。
- 中國公司將無法獲得在美國建設和運營海纜的許可證,甚至被禁止租賃其他公司鋪設的電纜容量。
這等於說,美國不僅自己不用,還要阻止盟友用,並且連“租用”這條路都給你堵死。這已經不是技術競爭,而是要強行製造兩個平行的數字世界:一個由美國及其盟友控制,另一個則被排除在外。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也在加速“繞道走”。既然通往西方的大門被封鎖,那就開拓新大陸。華為在沙特建立雲數據中心,字節跳動在馬來西亞投資打造AI中心,DeepSeek也在沙特佈局……利用東南亞和中東的地理位置,建立新的海外算力節點,形成一個不依賴於美國通道的數據生態圈。
![]()
誰來製定未來的規則?
當海底光纜成為大國博弈的新戰場,一個根本性問題擺在所有人面前:在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裡,數字主權究竟屬於國家,還是屬於那些掌握了“數字動脈”的少數巨頭?
2022年湯加火山爆發,唯一一條海底光纜被切斷,整個國家瞬間與世失聯。這個例子血淋淋地告訴我們,在數字時代,海底光纜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戰略咽喉。
未來五年,全球預計將新建超過54萬公里的海底光纜,相當於繞地球13圈。這背後,是技術的競賽,更是未來世界秩序的深層博弈。美國試圖通過封鎖來維護其技術霸權,但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做法必然會遇到巨大的阻力。而中國在被圍堵的同時,也在開闢新的數字航路。
![]()
這場在海底8000米深處上演的暗戰,才剛剛開始。最終的答案,或許就藏在那些我們永遠看不見的深海之中——誰最終掌控了這些數字動脈,誰就將書寫21世紀下半葉的遊戲規則。